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2)

2017-10-06 01:23
导读:根据一些试点专业的经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具有以下特性: 多样性。高等职业教育自身专业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高职人才培

根据一些试点专业的经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具有以下特性:

多样性。高等职业教育自身专业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 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以多样化为前提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就必须用尽可能多的形式和手段,来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必定要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去适应。

应用性。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向的是某一特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因而,应用性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技能、技术应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对理论基础则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高职教育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性。实践性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因为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教育培养计划中,专业实践课时所占比例较大,实验、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的主要手段。

动态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性是由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多变性决定的。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即人才培养模式要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但在一定时期内,人才培养模式又是相对稳定的。

 

四、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它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标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试点专业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为了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我认为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任何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传统高等教育是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因此打牢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强调素质教育是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

从试点专业的情况来看,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中存在这样几种倾向:一是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过分强调动手能力、技艺能力,忽略知识对能力的技撑和潜在的作用;二是过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而事实上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不可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性完成,而且岗位能力在实践中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中;三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案,这既不符合高职特征,也很难在教学计划中得以体现。因此,在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方针决不应动摇,但应着重建设以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特点,抓住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正确把握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为度

教高[2000]2号文件提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在试点专业的教改中对此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的专业培养方案中,仅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准,基础理论过分薄弱,缺少高等教育的理论支撑,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

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中,一方面应注意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去掉没有应用价值的部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应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注意拓宽专业知识领域,课程深度不一定很深,但专业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专业教改方案应当重组、整合课程结构,突出主干课程的建设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处理好教学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关系,使专业教学改革更加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3.把素质教育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试点专业在素质教育中,都强调加强两课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完全必要的。应注意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或选修课,加大人文科学课程的分量。特别在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进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教育。总之,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贯穿在教改方案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始终。建设一个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五、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

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也是能否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因此高教司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教改试点专业必须有产学研结合的背景,实行一票否决制。凡被遴选为部级教学改革试点的专业,除了重视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外,都与相关行业或企业签订了产学合作的协议,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而且参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支持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方便条件。

有的专业根据行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已建立了校内实训中心,开设了校办工厂和公司,将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的结合,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的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办学,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育,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成为发展高职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大协调力度,注意发挥部门、行业组织在高职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教育行政部门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共建高职教育的体制,运用市场机制,尽快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员“三赢”的效果。许多学校反映,目前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单靠学校自身的努力有很大困难,希望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扶持的力度。

 

六、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是保证专业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努力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目前已经确定的试点专业,教学条件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要真正实现示范专业的目标,多数专业还有很大差距。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在今后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中,要提高认识,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专业教改的资金投入力度,花大力气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试点,在全国建设一批设备先进、科技含量较高、具有现代化手段的国家级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培养一批“双师型”的骨干教师队伍和一流的专业教学改革的带头人;编写一批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教材。目前,教育经费短缺,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是高职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的过程中,加大政府投入仍然是主要渠道。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千方百计加大对试点专业的投入,实行倾斜政策,落实试点规划和保障措施,这是实现示范专业最重要的保证条件。

 

七、建立与完善同高职教育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都在实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使毕业生在拿到学历文凭的同时,能够拿到几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条件。但在这方面国家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制度,高职教育与劳动就业脱节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尽快与国家相关部门协调,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建立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切实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完善劳动准入制度。高职高专院校按照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劳动就业、职业资格培训紧密结合,培养更加适销对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