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Y型结构,又称专业分支型结构。其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并不只为一个专业方向服务,而是多种同类专业方向的共同基础。在专业技术学习阶段,学生可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学习。如沈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在专业技术课阶段,对学生实行五种专业方向分流,即锻造工艺、锻压工艺及设备、锻压设备、模具设计及冲压工艺。
A型结构,也可称基础宽厚型结构。它以基础课面广、根基深厚为基本特点,以日本战后大学改革中进行的“准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为代表。近年来,我国有些重点大学认为高职院校的任务应是培养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专家“毛坯”。基础宽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这也必然使课程体系走向A型结构。
M型结构,也可称纵条型结构。它是以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为依据的,其针对性十分强。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体系结构即纵条型结构。如动力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四条纵穿六个学期的平行课程线,每一条线有其自身教学目标。如第一条线五门课程是培养专业技能的:第二条线六门课程重在培养电子设备设计能力等。这四条线的教学目标最终组合成岗位职业能力。
由于高职教育具有针对性的要求,因而,A型结构显然是不适合的。但高职教育同样应认真对待加强专业理论的要求。M型结构是强调职业岗位针对性的产物,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它导致削弱专业理论,降低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对高职来说不具有普适性。我们认为Y型结构比较适合于高科技时代的高职教育,它是能容纳针对性与适应性要求的较佳结构模
式。当一些专业如会计、导游、护理等有较多的稳定生源时,I型结构也是合适的。
3.课程内容结构
高职课程具有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统一的特点,因而其内容组合呈定向化、综合化和模块化趋势。
定向化。技术型人才不必像科学型与工程型人才那样打下深广的理论基础,但又应该具备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因而,高职的基础理论课程组合常是一种定向结构,专业理论课程更是基础理论的定向发展,如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液压流体力学、土力学和电工学等。
综合化。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这些现场问题常具有综合化的特征。因此,高职的专业技术课程也应是一种综合结构。例如,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其课程内容中有定位原理、制造误差、误差统计、精度分析、残余应力、机械振动、力变形、热变形、经济分析、生产、成组加工、计算机辅助制造、工艺规程编制、工序安排、工艺尺寸键和装配方法等,从中就可看出,它们是横跨许多学科的知识,但为培养学生解决机械制造工艺问题的能力,而集合到一门课程中来了。综合化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间的综合,也体现在技能训练的综合。这在专业技术课程中表现尤为突出。
模块化。课程模块化是将各种课程分别编制成在深广度上有差异的几种模块,如技术数学(1)、技术数学(Ⅱ)等。各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或专门化可以按照需要选择各种适用课程模块,再加上少量自己开发的课程组装而成。这样,就能够大大节省高职院校开发课程的精力和财力。而且,由于课程模块是权威机构统一编制的,能确保课程质量。
高职教育还存在着与中职教育以及自身不同层次间的衔接问题。这种衔接的核心是教学衔接,而模块化课程正是实现合理教学衔接的基础。它能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脱节。如机械制造专业,在中职的教学计划中有机械制造工艺学(1)和机械学(Ⅱ),而在高职的教学计划中有相衔接的机械制造工艺学(Ⅲ)和机械学(Ⅳ)。这些课程模块都是同一机构统一编制的,编制时已考虑到衔接问题。
(三)高职课程设置
高职课程设置特点主要体现在“优、实、新”上。优,就是优化课程设置,淡化高职课程体系的所谓完整性,形成适应并服务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实,就是课程设置要在“实用”上下功夫,突出理论的应用和技术开发,加强宽而新的课程,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横向和纵向发展起到接口作用。新,就是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大力开发适应性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服务。
高职课程结构模式的价值取向,主要为“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
1.“宽基础”
“宽基础”是指所设课程不是针对某单一职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宽基础”由四大类构成: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职业群所需专业课程类。每一类均由一组科目组成,每一科目又由一些模块组成,供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自主选择。“宽基础”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需要准确把握其“度”,既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博,也不能片面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
2.“活模块”
“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课程结构,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培养。“活模块”涵盖了一个职业群中的几个甚至更多职业所对应的“大模块”,供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灵活组合,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自由选择,既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又要兼顾其终身发展的需要。
3.“多方向”
“多方向”是为就业服务的。高职学生进校即定专业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要求。因此,采用“多方向”培养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多方向”是以基础发展平台组织教学,1—2年打基础,在专业大类范围内进行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同时还进行专业技术和技能的训练,打好较为扎实的职业素质基础。后一年根据市场需求和受教育者个性、特长、兴趣确定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整合和模块教学,同时进行技能达标模块的整合并进行强化性训练,以“多方向”应对人才市场的竞争。
4、“人本位”
“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结构模式。“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由职业人向社会人发展,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做人与做事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健康的职业人格、自主创业的意识、终身发展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模块课程开发
模块课程开发必须从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科学合理地进行。要建立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功能
和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注意探索综合职业素质的渗透与实施,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公共课模块的开发
公共课模块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体育等。公共课要发挥知识性和工具性两个功能,既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体能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要为专门课提供理论知识基础,还要为学生毕业以后的继续教育提供知识储备。在公共课的理论教学中,要以“必需、够用”为度,淡化理论的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意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
2.专门课模块的开发
专门课应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专门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专门课应根据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设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可设置选修课,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并了解高新技术。专门课的教学内容本质上不属于理论形态,而属于实用技术,具有应用性和实施性。专门课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把握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特征,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不断更新和补充,保持其先进性。专门课要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块,对内容相互关联而又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综合。
3.技能课模块的开发
技能课模块包括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单项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技能训练模块。实验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公共课中的实验及专门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单项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劳动、综合练习、实习等,使学生达到岗位所要求的某项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证书。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训,使学生能够得到上岗前的训练,更好地胜任岗位群的工作。在专业整合与分流后,根据各子专业的发展方向来进行技能课模块的定向开发。具体做法是:
根据专业特点,建立校内实验、实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健全各类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以及包括模拟财会、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公司(商贸实训中心)在内的各类仿真实验室,以此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产学结合,形成专业实体。通过专业教研室开办或承包经营实体(如餐旅专业承包实习饭店,商贸专业承包实习超市),建立各类实训基地。加强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习或职业能力训练基地,采取顶岗实习等,加大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力度。建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点与考核点,推行“毕业证十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从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分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报告(R).
[2]王明伦.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6).
[3]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0,(4).
[4]陶秋良,张建华.关于专业归类与分流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1,(25).
[5]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