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摭论(1)

2017-10-06 01:4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摭论(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高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着眼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宽窄并举为原则,着力进行专业整合与分流;课程建设应按照整合能力观,注重课程内容结构的定向化、综合化和模块化,实现课程结构模式的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和人本位。

关键词:高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专业整合;分流

 

    一、专业整合与分流

    (一)专业整合与分流的必要性

    所谓专业的整合与分流,是指对现有专业进行聚合重组,设置若干专业群(即大专业),每一专业群内设立若干子专业(即小专业),实行宽(大专业)进窄(小专业)出,即按专业群招生,进行公共课教学,1—2年后,按市场要求及人才需求信息进行专业细分,确定子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专门课教学。我们认为,进行专业的整合与分流,实施大专业招生,小专业就业,可以使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更为贴近,更为合拍,有利于进一步活化高职办学模式,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实力。

    (二)专业整合与分流的理论基础

    1.专业内涵与人才类型、层次相适应

    在教育领域中,专业的含义是指学生今后的工作领域和当前的学习范围。因而,专业可以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专业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的,如物理、数学等;培养工程型人才的专业是建立在“工程”基础之上的,如电子工程、水利工程等;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是建立在“职业”与“技术”基础之上的,如会计、统计、包装技术、制造技术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更应注重“职业”与“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和复合性水准。

    2.教育效益和教学稳定性相统一

    社会职业与职业岗位纷繁复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又都处于不断变动中。面对这样一个动态的大系统,根本不可能为每一职业岗位或者每一种职业分别设置相应专业。设置专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学稳定性和教育效益。

    (1)根据较广的职业覆盖面设置专业。如会计、护理、导游、文秘、计算机应用等职业,由于生源充沛,能保证教学稳定和教育效益,可以单独设置专业。

    (2)根据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如法国短期技术学院以特殊教育、社会助理、社会文化活动三个职业方向为基础组成社会专业。

    (3)根据技术水平设置专业。理论技术的出现是技术内涵的质变,是技术水平的提升。高级技术型人才的产生,缘于理论技术的发展。因而,高职培养目标理应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同时,十分重视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的结合。以技术水平为基础的专业,涵盖职业面更广一些,其稳定性也更高一些。

    由此可见,高职的专业设置必须建立在特定基础上,依据职业(群)特征及技术水平,做到宽窄并举,以确保教育效益和教学稳定。

    3.针对性和适应性相结合

    高职专业设置必须解决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作为职业教育,它必须针对一定的职业范围;作为高等教育,它又必定要与职业培训区别开来。学生除能上岗工作外,尚须有较强的适应性。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职业岗位及其内涵的变动也非常频繁,对高职人才的适应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不能只适合在较狭窄的职业领域中工作,而应该有就业弹性;不会因岗位内涵的变化而失去自身的工作能力,而应该具有本专业的

 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三)专业整合与分流的总体要求

    1.以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进行专业整合与分流的基本前提

    专业的整合与分流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查、论证、分析、预测的基础之上,专业设置要为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服务。

    2.拓宽专业口径

    在确定大专业、进行专业整合时,要注意拓宽专业口径,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好原有专业的更新改造和新专业的开发两方面的工作,注意专业间互为带动的关联性及专业的相对稳定性。

    3.要使专业设置具有“三性”

    在确定小专业、进行专业分流时,要使专业具有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人才需求变化的前瞻性及学生就业的宽口性。

    4.要抓好骨干专业建设

    形成以骨干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以特色专业打造特色人才。

    (四)专业整合与分流教学计划的制定程序

    1.确定专业的岗位(岗位群)

    根据不同地区、行业,特别是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调查分析劳动力市场,确定专业的主要岗位(岗位群)或主要工作范围。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劳动力市场对哪些职业需求旺盛;二是劳动力市场对某种职业从业人员的需求数量。需求种类和需求数量的分析,均应得出现实需求和预期需求两种结论,即进行中短期需求和远期需求的调查与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既是作出是否设置某专业并进行课程开发决策的依据,也是判断某个专业在高职院校服务半径内生存周期即专业寿命长短的依据。

    2.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岗位群)所需要的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完成综合职业能力结构表,从而确定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并作为设置课程的基础。

    3.确定课程结构及课程

    课程设置要按适应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确定,以所确定的能力要素为基础,合理构建理论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课程内容要满足岗位需要和能力要求,并进行适当综合。

    (五)专业整合与分流教学计划的开发原则

    1.适应岗位需要原则

    高职院校要按照CBE教学思想,建立由行业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指导教学计划开发;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分析人手,根据岗位群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确定教学内容。

    2.能力本位原则

    在制定专业整合与分流的教学计划时,要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着眼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拓展。要在职业岗位群的确定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目标,并分解成学年、学期和阶段目标。在专业整合阶段,通过公共课的教学,来进行一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专业分流阶段,通过专业课的教学,来进行专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使能力训练体系中一般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与不同阶段的课程实践有机结合,真正把公共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落实到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中去。

    3.产学结合原则

    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交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产学有机统一、能力培养与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兼顾。按产学结合的要求,与企业、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或专业技术等级考核。

    4.整体优化原则

    专业整合与分流的教学计划要体现整体结构的优化,要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处理好素质、能力、知识的关系,确定公共课与专门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比例,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

    5.合格十特长的原则

    在进行专业整合与分流的教学计划的开发时,对设置的课程要注意“适应性”和“针对性”的统一,注意按需设课、因材施教,坚持“合格+特长”的培养原则,注意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衔接及纵横关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给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终身教育夯实基础,以利于培养既掌握各种技能又有转岗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要开发一定数量的选修课,搞好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6.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制定专业整合与分流教学计划时,既要认真执行国家及行业有关部门的统一规定,又要根据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不同特点,灵活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以发挥特长,形成特色。实施性的教学计划应有一定的弹性,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和专业培养优势,允许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安排、学时调整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二、高职课程建设

    (一)确立职业能力观

     1.任务能力观

    这种能力观将任务的叠加当做能力。我国当前较为流行的CBE模式的DACUM方法即为其代表。 DACUM方法告诉我们,职业能力是由若干综合能力组成,每一综合能力又由若干个专项能力组成。不论综合能力或专项能力,都是由具体的工作任务来描述和规定的,于是能力便成为一系列任务的组合。任务就是能力。按照这种能力观,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能力本位的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学习包(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

    2.整体能力观

    这种能力观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因此人们认为,诸如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这些一般素质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

    3.整合能力观

    这种能力观力图克服前两种能力观的局限性。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在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一方面,它承认能力不等同于任务,能力应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所形成的一种素质结构,是完成具体任务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认为这种素质结构总是与一定职业活动或工作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总是通过劳动者在完成特定的具体任务时体现出来。

    4.结论

    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而且是指综合就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型人才,其工作环境大都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工作行为经常是相联系着的群体活动,而且往往是现场技术人员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而,在职业能力内涵中,应十分注重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即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企业提出的“关键能力”。

    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高职所对应的岗位变化的速度与力度更为显著。因而,高职的课程建设不能仅着眼于当前上岗职业能力的需要,还应十分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就业弹性。这就要求课程结构应保证必需的专业理论,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形式变革等都需要这种职业素质。他们与工程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差别,在于技术型人才是在技术应用领域中体现这种素质,而后两种人才是在工程领域和学术领域中体现这种素质。把技术型人才理解为绝对化的执行型人才,至少是不全面的。

    (二)课程结构特征

    1.专业口径

    高职课程是一定专业的课程,而高职专业的口径宽窄是一个结构性的选择。高职人才培养的类型特征,决定了课程设置必须实行宽窄并举,以确保教育效益和教学稳定。

    2.课程体系结构

    当前,国内外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即I型、Y型、A型及M型。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职课程选择的基本原则(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