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认清方向,追求语言内涵的情绪化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语言的雅化正是寄托在“情”上。如果追求“雅化”而无感情内蕴,那这雅化的课堂教学语言就会是金玉其外,是文辞堆砌,是浪得虚名。只有感情充沛了,真挚了,雅化的语言才能远离苍白,动人心魄,感人肺腑。所以,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告诫他人:“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诗的语言如此,课堂教学语言更是如此。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管身体如何疲惫,遭际如何不幸,但只要一走上讲台就目光矍铄,情动于衷,语言或慷慨激昂,或春风化雨,全然忘了自己的烦恼与疲累,不知身在何方。这样的情感配上这样的语言,学生既受感染又学语言,岂非一举两得?记得一位教师教史铁生的《地坛》,那天刚好是他父亲的忌日,在这特殊的时刻,他更感到与父亲间的血肉联系和生命延续,更感到父亲的早逝带给他的心灵的震颤和悲伤,以及深深的歉疚,于是他感到了来自《地坛》的生命共感的呼唤与沉痛。于是,他用缓缓低沉的语调,深情地朗诵了《地坛》第二段作为本节课的开讲,制造了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这位教师又用极精练极富含情愫的话语说道:“地坛天老地荒,它接纳了心力交瘁几近绝望的‘我’,母亲仁慈宽厚,她用天地般浩茫无私的爱抚平了‘我’形体与心灵的双重创伤。那么,地坛与母亲间有了一种怎样的令我们深深叩击的关系呢?”这种从心底抽出的如鼎语言使学生迅速走进了地坛,走进了母亲,也走进了史铁生。试想,如果缺少这种氛围,缺少这种语言,这节课将会显得多么乏味啊。
四、刻意求精,追求语言组合的极致
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以对话形式呈现教学流程。俄国巴赫金在《诗学与访谈》中说:“人是作为一种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中形成的双边或多边合作状态更要求教师对话语言的“雅化”。而巴赫金的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对话中的话语系统与其自身的语言渊源、个性、思想、情感、修养等是分不开的。雅化的语言又是植根在教师的话语系统上,教师语言不断的修炼是必不可少的。而不断雅化的教师语言在向外呈现时就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形中也会影响到学生语言系统的形成和不断完美。学生语言系统的形成有高下雅俗的区别,而语言的情意化特点促使学生在表达时对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采纳、语气语调的选择上都会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在这种主观追求过程中,教师语言的强烈影响会改变其追求的轨迹。所以,学生语言的高下雅俗与教师语言的高下雅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教师刻意追求对话语言的雅化不仅仅是内心世界的潜在追求和外显需求,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树立起语言楷模。这种对话极致包含着书卷气,包含着丰富与弹性。慷慨处要掷地有声,金石铮铮;柔和处要和风细雨,丝丝入扣。同时,教师的对话又要富于启发性,字字句句要充分体现教者的机智,即使是随意点化,也要不落俗套,恰到好处。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逢人便讲“阿毛的故事”并反复念叨一句话“我真傻”。有位教师抓住“我真傻”与学生展开了如下讨论。
师:作者为什么让祥林嫂反复说“我真傻”呢?
生:(思索)“我真傻”是句大白话,好像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师:鲁迅写作是严肃认真的,同学们学习过《孔乙己》,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香豆的“茴”字,说有四种写法,但鲁迅并没有把这四种写法罗列出来,以免这些陈腐的东西毒害读者,可见他考虑周全而又惜墨如金。但是,在《祝福》中为什么要借祥林嫂的口反复说“我真傻”呢?(学生沉思、琢磨……)
师:祥林嫂的儿子阿毛是被狼吃掉的。“我真傻”的本来意思是:我真傻,我没有看好阿毛,我不该让他剥豆……大自然的狼吃掉了阿毛,那么──
生:(领悟)她就不知道社会的狼正在吞吃着她。
生:这社会的狼就是封建礼教。她反复表白“我真傻”的深层含义是,祥林嫂到死也没有认识到封建礼教对她的毒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她的可悲。
师:从她的性格来说,这又揭示了什么?
生:揭示了她被损害、被侮辱最终仍不觉悟的内心世界。
……
请注意这位教师的对话语言,多么严谨,多么典雅,又多么具有启发性。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雅化,就是追求课堂语文教学内涵堆积的厚重,追求教与学双重生活质量的高尚,追求师生个性的高雅发展。如果我们的学生若干年后回忆起我们精彩纷呈的讲课,能说一句“我的谈吐不俗全得力于某老师语言的影响”,则无上荣光,无比欣慰。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