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雅化(1)

2017-10-11 04:4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雅化(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不少名家学者在回忆自己

不少名家学者在回忆自己的语文老师时也常常会提及印象深刻的语文课,所忆无非是老师精彩纷呈的讲课,或幽默诙谐,或典雅文秀。教学需要课堂,只要有课堂就会有老师的讲课,课讲得好不好,除内容外,关键看教学语言。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雅化是追求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因素。于漪诗意盎然的导入语,钱梦龙扣人心弦的插问语,陈钟梁精雕细琢的串讲语,代表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雅化的极致,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少讲精讲已蔚然成风,追求雅化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学《诗》才能立言,他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课堂语言的雅化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

语文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语言的教学。母语学习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进入中学时,他用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所以,教师进行语言教学不是教学生应该说什么,而是教他们怎样说。“怎样说”的内容很丰富,说得规范,说得简明,说得生动,说得形象,说得流畅,自然是应有之义。说得含蓄,说得文雅,说得优美,说得经典,也应包括在“怎样说”之内,且是更重要的内容,而这就是追求语言的“雅化”。教学生怎样说,除了指向性很明了的“教语言”外,还包括了教师语言所提供的模仿样板和教师语言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积累。英国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过:“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结合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积累和结合是泛指,包括了生活中语言的积累和结合,浸淫读物传媒语言的积累和结合,自然也应包括师从的积累和结合。可见,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通过自己文雅、典雅、博雅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为学生提供优秀的语言材料,一流的语言范式,以及语言背后饱满丰富的情感,睿智聪慧的思维,披沙拣金的洞察力。要成为这样的一位“语言教师”,就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

一、厚积薄发,追求语言储备的繁富

于漪老师在《教师的修养》一书中提出教师讲课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确切、明白、简洁、通俗、优美、形象”。其中大部分要求和“雅化”一致。教师语言的“雅化”需要有“童子功”,也期待“成年功”。只有下功夫去追求自身语言的“雅化”目标,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才能脱口成文,语惊四座。在这方面,我们要多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美文佳诗,经常诵读默识。“多读书则胸次自高”(清·冯班《钝吟杂录》)。多读书就能“使语言不期然而然近于完美”(叶圣陶语)。我们还要做有心人,不断去发现怎样说才能更好,更有情趣,更能打动人,使自己的语言渐渐接近完美的境界,也即达到了“雅”的标准。有了这样的功夫,在讲台上才能做到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学生在和教师的接触中,语言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二、充分准备,追求语言表达的冲击力

教师课堂语言有随意发挥处,也应该有蓄意谋划处。导入语、提问语、结束语、插说语的设计都应该是未雨绸缪,了然于胸。不少教师的导入语不作设计,脱口而出,或干瘦如瘪三,或病歪如效颦之东施。这样的语言,学生听了毫无感觉,语言的学习也就无法落实。比如教一篇新课,很多教师直白一句“今天学习《××××》”就算结束,无悬念无趣味无美感无刺激无熏陶无点拨。而于漪老师每上一堂新课,总要将导入语设计得美丽雅致。如她教《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单元时,导入语是这样的:“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人总要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山川,美得令人陶醉,它在不同季节展现不同的美姿。”于漪老师在教学后说“用这样几句话描述,学生被有关‘美’的名言所吸引,被祖国山川美的描述所吸引,兴趣盎然地进入了该单元学习的轨道。”学生岂止是进入学习的轨道,这样“雅化”的导入语在学生语言的积累贮藏和发展中,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起到酿米为酒的作用。提问语也需设计,不然虽问而学生如堕五里云雾,不知该怎样回答。这里的提问就需指向明确,用语精当,不含糊,不拖沓。如钱梦龙老师教《多收了三五斗》课时,这样问学生:“万盛米行的先生对农民说话是有气无力、鄙夷不屑的,而万源祥等几家商店的伙计却不惜工本地叫着‘乡亲’,同是在一条街上做生意的,为什么态度迥然不同?”这问题设计新颖、明晰,用语工稳,对万盛米行和万源祥先生、伙计不同态度的叙述语整散结合,四字成语的多项运用又增加了内涵和视觉冲击力,所以该问在当时堪称是绝问。而提问的设计显然是精心设计的。钱梦龙老师的确不愧是“善问的‘智者’”。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构建(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