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程改革(1)

2017-10-11 04:4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程改革(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探究式学习是我国第八次

探究式学习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教材编写和中学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程改革对探究式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本文结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材(以下简称新课标历史教材)谈谈有关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程改革的问题。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施瓦布(J. J. Schwab)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项关于中国和英国青少年的创造性的比较调查发现,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远远低于英国学生。究其原因,负责这项调查的胡卫平博士认为,最大的差异在于教学方式,“西方教育注重探索,往往设计多种活动,而中国的教育重在教知识,这使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记忆上”。这个调查结论说明,我们迫切需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七次,世纪之交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背景下开展的,而探究式学习被公认为是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历史课程改革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非常强调探究式学习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新课标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写到“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上面所说的两个“转变”中,可以看出,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教和学的方式,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调探究式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模式。其次,探究式学习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在亲身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和方法,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探究式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态度和习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教材与探究式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基于以上精神,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的新精神和新理念,非常重视在教材编写上体现探究式学习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活动课。

每册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都有活动课这个类型,这是以前的教材体系中没有的。活动课主要是用来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包括社会调研、辩论课、资料收集与整理等形式。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节活动课《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中,把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探究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较好地体现出历史课的现实意义。中日关系是当代中日两国政治、社会领域比较敏感的一个话题,每次日本官员参拜靖国神社都会引发中国、韩国等亚洲有关国家民众的强烈抗议。学生通过这个活动课,不仅较好地理解了当代政治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历史渊源,而且培养了爱国情感。这种活动课类型的设计非常适宜在现代史教学中运用。

2.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的形式在每一课后都有,一般为每课两个。设置活动与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议一议、看图分析、小讨论、故事会等,形式多样,比较自由。例如,在讲完《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后,安排了一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科技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这个探究有利于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古代史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科学与思想的力量》一课的活动与探究中,我们设计了一场辩论会,让学生结合本课内容和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思考:科学发明成果的力量大,还是社会思想的力量大。此题的结论是开放性的,目的是使学生有充分的余地发挥运用历史知识和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动脑筋。

动脑筋是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要求在课堂内完成。动脑筋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探究。动脑筋给出的问题一般都需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这个问题通常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经过思考后,还是可以顺利完成的。在解决动脑筋问题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引发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这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深入。

4. 新课标历史教材在导入框的设计、优秀图书和网站推荐等方面也尽可能为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创造条件。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雅化(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