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语文新课程教学行为五种意识的强化(1)(2)

2017-10-11 04:42
导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环境意识:不仅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 [3] 而且还要为通过营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环境意识:不仅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3]而且还要为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心理环境。教师是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者和调控者,“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反应和指导学习过程的环境……以便反应尽可能使学生确实形成良好的智力和情绪的倾向。”(杜威,1944)就师生关系而言,教师应尊重所有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就教学关系而言,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要创设条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就学生之间的关系而言,教师应通过表扬、竞赛等手段使整个班集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成员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成员之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互动,让学生在交流和活动中学会宽容、尊重和理解。为达此目标,教师一方面应着力创建和谐的课内外气氛,形成信任、民主、主动的学习环境,以便使学生体验到轻松、自由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建立定向化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课堂、引向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

(三)促使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的转化──目标意识

语文教学的目标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隐性目标;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由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而不是以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最终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等同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前者关注教师的“教”,而后者关注学生的“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活用新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本,它明确规定了学生学习语文应掌握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语文知识、技能;要求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够体会语言与自然及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求学生了解语文的价值,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在此思想指导下,语文教学材料的选取可以从多方面获得,一切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材都可用于教学。教学中要对新教材灵活运用,有所教有所不教,一切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

第二,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不断延伸和发展,决定学习不能仅是学会,还要包括会学。只有知道如何学习,才可能在知识不断增长的社会继续学习,为终身学习提供条件。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也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引和导向,学生才会有针对性地注意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真正找到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道。

第三,促进学生学会交流和合作。交流和合作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教师教学要致力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在学业上有所得,而且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促成教师“演员式的表演”向“参与式的合作”转化──对话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主要是一种“授—受”过程,教师像“演员”在讲台上“表演”,学生则充当“观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其主动性很少能得到发挥。实质上,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积极的探索过程,教师的任务仅仅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基于此,教师的教学必须由“独白式讲话”向“平等对话”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是建立在师生之间民主与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对话,这种对话有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和学生自我对话几种形式,语文教学要达到对话状态,首先必须具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对话教学中,“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产生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4]其次,要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对话教学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关注学生与教师、同学、教材的对话过程。再次,对话教学要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任何生活的场景都可以作为对话教育素材。语文对话教学,要在各方面体现学生的个性色彩,致力于发展学生的个性。[5]

(五)促成教学过程“功利性”评价向“问题诊断性”评价的转化──裁判意识

评价学生的学习历来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更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必须要具有裁判意识,教学的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应体现教学反馈信息的捕捉与诊断。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具有极其功利性的色彩:通过评价给学生打等级,为“评价而评价”。这种功利性评价无论从语文学科的发展还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来说,都极为不利。教学评价必须从这种功利性评价向问题诊断性评价转化。通过问题诊断性评价,教师能捕捉教学反馈信息,并据此诊断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进教学,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注:

[1]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崔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上)》,《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3期。

[3]曹明海,潘庆玉:《生活:语文教学的源头──论刘国正语文生活观》,《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6期。

[4]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页。

[5]董汀丰:《试论语文教学的对话状态》,《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8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程改革(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