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运动员送胯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步频步幅以及后蹬力量的大小,同时还影响到身体获得向前的水平速度及身体的协调用力。结合训练实践,运用动力学知识,从送胯技术与短跑的内在联系入手,阐明了送胯技术与短跑成绩的关系。
关键词:田径运动 送胯技术 短跑成绩
一、送胯技术环节
送胯技术环节由以下三个环节组成:送胯的关节角度;送胯的方向;送胯的幅度。
1、送胯的关节角度
送胯的关节是大腿抬起,小腿和大腿夹角约90度。送胯的角度是影响步频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提高送胯频率的首要条件是高抬大腿。大腿和躯干也可以大于90度夹角。
2、送胯的方向
送胯的方向是指大腿的摆动轨迹和速度方向的夹角。正确的送胯方向和速度方向相一致,即前后方向摆动。因为胯的摆动存在惯性,前后方向送胯所产生的惯力不会产生分力效应。如果送胯的方向不和速度方向相一致,而是和速度方向形成角度,那么由于惯力所产生的分力效应会使身体重心的投影轨迹形成曲线,使运动员多跑一段距离。这不仅在时间上影响运动员的成绩,而且由于多跑的距离所做的无用功多消耗了体力和能量。
3、送胯的幅度
送胯的幅度是指大腿和躯干的角度变化。在运动中臂和腿具有相互协调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运动员在跑动中腿的摆动半径长于臂的摆动半径,所以臂的频率条件好于腿的频率条件。但是由于臂和腿是同步的摆动关系,臂的频率条件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但是臂具有了提高步幅和步频的主动性和条件。例如,在冲刺跑中,用加大摆臂幅度来带动送胯,即达到提高步幅的目的。
二、送胯摆动的作用
1、送胯可以增加后蹬力量
将单纯的后蹬和送胯摆腿后蹬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单纯的用支撑腿后蹬是不能充分发挥腿部最大力量的,后蹬力量来源于人的整体动作。摆臂力的正功量大小值,由摆臂的位置和角度及半径R来确定。如果手臂以肩为轴心,作划弧运动,当前臂和上臂夹角是90度,处于蹬力延长线上时,正、负量等于零。下摆时,正负功量产生,且正功量渐渐增大,负功量减少。手臂摆至同侧腿垂直面时,线速度的正功量为最大值,因为此时摆臂力的反作用方向正好与身体水平速度方向相反,加大了推力,提高了速度。随着继续后摆,摆力的方向发生了变化,正功量减小至零,转变为负数。正当摆臂力渐渐消失时,离心力却在渐渐增大。因为短跑的送胯法是:手臂后摆,渐渐加大前臂和上臂的夹角,以取得更大的摆幅,使划弧的半径R加大,离心力加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