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艺术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
2017-10-15 01:2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师范生艺术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内容摘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若想发展个人的能力
内容摘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若想发展个人的能力,都必须经过学习和实践。音乐教育教学和实践,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艺术综合能力的最好途径,学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主动认识和体验的过程,艺术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而获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形成,都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而实现的。
关 键 词:音乐 教育教学 实践 艺术综合能力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其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音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人学,因为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人。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始于人自身”。那么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教学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并在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达到并形成一种艺术能力,这是我们应当研究的课题。
音乐对人的作用,不局限于音乐本身,音乐对于人的素质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如培养个性和集体性、促进各方面的机能,包括感官的发展、反应的敏锐、想象力的丰富、注意力的增强、智能和性格的开发,以及人际关系的促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均不应被忽视。 音乐能力分为音乐心理能力和音乐学习能力两种。前者显示个人差异、音乐学习的内在潜力,与个人先天素质、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包括对音乐的感受和知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的联想和创造能力、音乐情感、音乐活动能力、音乐的创造能力。后者强调通过音乐教育达到的标准,主要包括培养对音乐的正确态度。怎样使学生的学习本身即包含着追寻、探讨、创造,这是一门艺术。如何在音乐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并形成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大学排名
一、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合唱是指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演唱者,各自按照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即群体多声部同时歌唱。在诸多的学校音乐教育形式中,合唱是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合唱是一种最直接可行、最能体现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的教育载体。多声部合唱更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既可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同时又可以把参加歌唱的每个人,团结为一个整体。如在学习三声部的合唱曲《茉莉花》时,对于没有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学生来说,唱一首简单的单旋律歌曲还可以,唱这样的作品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除了正常的训练之外,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要轮流担任“指导”,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控制能力。要想指导好别人,首先自己要唱好,包括音准、节奏、咬字吐词、声音、呼吸的运用、风格的把握等。这样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当作是这个集体的主人,既是参与者,又是领导者、指挥者,歌唱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每个人是否努力。他们唱不准的时候就主动来找老师,老师指导完他们再去指导同学,这样培养的结果比老师“强灌硬教”更有价值和意义。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愿意学且高兴愉快地学,这样学到的知识扎实有效,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作品的基本演唱方法,再经过老师的精雕细琢,一首完整的合唱曲很快就完成了。学生在学习合唱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提高了与人合作的能力。所以,合唱很大程度上都超越了个人的范围,需要和别人合作。良好的合作、默契和交流是无法用语言替代和进行的,这种共识只有在共同去做的实践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合唱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最好手段,尤其在非专业的音乐教育和教学中,合唱的形式更为重要。通过合唱实践,最能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所以,西方早已认识到合唱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实践的基本形式,更是造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群体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和纪律的良好手段。合唱不仅可以培养人在整体中的独立意识和“抗诱惑”能力,还可以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和自制力。音乐的纪律性极其分明,容不得丝毫差错,彼此协调,和谐地相互补充和配合,既是合唱的前提,也是成果的实际体现。因此,通过合唱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二、音乐与文学同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是以音乐的创作成果——音乐作品为对象,培养人们的欣赏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指审美主体凭自己的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美感,这种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就是审美能力。音乐欣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将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起到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作用。
音乐艺术与文学、戏剧、舞蹈、绘画、历史、社会生活、民间风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欣赏音乐,必须要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还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文学与艺术结合起来,音乐与文学同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都知道,文学就是人学,它是通过文字具体地描写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心灵的感情,艺术地反映生活,反映社会。而音乐是关于灵魂的学问,也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但它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间接、抽象、虚幻地反映现实。因此,如果我们将文学的“实”和音乐的“虚”结合起来,用文学诠释音乐,是培养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最好方法。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与文学是名副其实的姊妹艺术,它们都有较强的隐含性和时间性,并且都是力图挣脱物质的桎梏,把客观现实消融在精神世界中,又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除了要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还要通过感受音乐语言、体验音乐情感而产生一些联想与想象。开始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乐曲,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刘福安的《采茶朴蝶》等以题点题的小曲子,还可以选择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如陈刚、何占豪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田园交响曲》等,欣赏前可以让学生先查找一些有关这些作曲家的传记、著作、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让学生随文字引导,并整合自己的情感积累和生活体验,去捕捉音乐的美。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再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欣赏无标题音乐作品之前,可以先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因为欧洲许多音乐作品都是由名著而来,如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根据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创作的交响诗,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交响曲》等。欣赏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还能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将音乐与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与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卢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