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高校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和原因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之所以会存在上述问题,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者的因素,也有教学主导者的因素,还有教学主体的因素,但传统理念的影响、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课程体系设置不完整、教学内容不关涉个体生存才是其中最主要、最深层的原因。
1.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灌输”方法的盛行,其深刻根源在于传统教育理念依然存在,甚至占据着主导地位。总体而言,传统教育方法作为教育理念的衍生物,其选择取舍是和教育目的紧密相连的。目前,世界范围内针对灌输教育的反思和批判已经卓见成效并达成了许多共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法、演示法已被广泛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打破了基于灌输教育的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批判并变革的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具体方法,作为一种长期存在且根深蒂固的观念,它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可谓名亡而实存。以教育部《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为例,其中明文规定:“‘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而奋斗的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可见,其中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政治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服务于国家的政治需要,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也是出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其中的价值取向很明显,弱化个人利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法定的教学内容而具有了权威性色彩。正是在这种有失偏颇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就是按照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规范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树立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的活动。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灌输”现象的普遍化也就成为这种教育理念的必然产物和外化。
2.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3.课程体系设置不完整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近年来,高校严格按照《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进行了课程体系设计,普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修养和基础》四大门主要课程,并以此作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和主要内容。
(1)从形式上看,只有以“四大门”为内容的必修课,缺少取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公共选修课,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的讲解和宣传,更缺乏立足我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当前不断凸显的热点问题的专题讲座,如市场经济与我国传统的相互关系、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等。
(2)从内容上看,现行的“四大门”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社会观(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学)、价值观(价值论)部分,这无疑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本质最活跃的精华,但仅有这些还不能全面展现其原本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原貌,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内在蕴涵着大量的、、历史学、、宗教、科学等思想,如果把前者看作骨干的话,后者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完整的统一体的血肉,二者的协同共生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呈现出有血、有肉合情合理的强大生命力和魅力。可见,现行课程体系设置上的形式单一和内容片面确有肢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嫌疑,也在事实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取向日益强化,市场需求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指挥棒。由此,高校不断调整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加大了实用性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教学培训力度,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二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内容的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还没有建立,依然处于策划摸索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