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4.教学内容不关涉个体生存
在高校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过多地充斥着诸如世界、国家、、、集体等宏观概念,教学活动以灌输这些概念及其理论为主要目的和任务,忽视了作为受者的学生的思想实际。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偏于意识形态教育的教条主义的盛行使教学活动流于假大空,即只强调国家、社会、集体对于个体的先在性、决定性和绝对价值,忽视甚至消解了个人的需要、情感和个性。从而使个体的存在被泛化为“社会的人‘国家的人”和“集体的人”,个体作为人的丰富内涵和多维存在形式被剥离,进而被边缘化。殊不知个体的人才是社会历史真正的主体,“人是在其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历史地实现其需要、发挥其能力和表现其个性的存在物”。
(2)长于知识(真理)教育而漠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和谐发展。教育主导者(政府、学校和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绝对真理的体系并采用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的教育方式进行灌输,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天然统一。事实上,人及其生存境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运思起点和观照对象,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线,构成其恒久的元问题域。而人的生存并非局限于知识(真理)的维度,知识也不能完全解决人的所有问题。西方工具理性的高歌猛进造成的物质繁荣与人的精神世界的疏离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全球化浪潮冲击和不断发展的今天,发掘、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本强大的人文功能以满足社会个体日益增多的精神需要势在必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界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思路向和理论旨趣,从而真正回归本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有效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凸显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个性发展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教育观念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深层的隐性结构,对教育活动具有先决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它既是出发点又是目的。具体而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选择和特定教育所蕴涵的价值、意义和总体图景。从历史上看,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与国家主义教育一直争论的焦点,前者强调人的外在价值,后者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在文明和科技理性的强力推动下,社会本位教育成为物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加深了科学和人文的背离,引发了西方社会长久的精神危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及其过程。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应当一致,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每个个体的发展状况。因此,教育不仅具有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的共性,也有与每个个体的需要、个性、能力本质同一的个性。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成为人,使人成其所是,而人的本质也是多维度的,既有其社会性存在的维度,也有其自然性的维度,更有其基于社会性与自然性而与之相异的本真性存在的维度,这种本真性存在才是个体生命与精神的实体和标识。因而,我们必须批判诸如“国家的人‘社会的人”和“集体的人”的关于教育目的的狭隘理解,从而树立“国家性的人”“社会性的人”和“集体性的人”的观念,并最终确立关于教育目的的“社会性的人‘自然性的人”和“本真的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三位一体的战略思路。换言之,教育即是教育者依据教育对象的自然性(生理、),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教育对象施加社会性影响(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生产技艺等),从而使教育对象成为本真存在主体(独特的个性、需婴、能力)的过程。
可以说,与造就本真存在主体相比,教育的社会性因素作为教育目的之一具有辅助性的特点,并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在于协调人的需要、优化人的素质、完善人的个性、增强人的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反思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只有国家和社会,不见个人丰富多彩的本真状态及其发展要求的内在观念的缺失,鼓励和发起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观念的交流和讨论,以纠正偏颇,使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在一定张力下相得益彰,缓解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冲突,真正凸显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完善大学生的个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