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两课”教学面临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2017-11-05 02:1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两课”教学面临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全球化趋势下以知识为时代背景、以


  摘要:全球化趋势下以知识为时代背景、以素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的“两课”教学面临着众多问题,出现了“甚感忧虑”的情况;按照现代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课程设置、创新教材建设、创新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法是改善“两课”教学状况和创新“两课”教学局面的必由之路。

  论文关键词:“两课”教学;问题;对策

  “两课”即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它是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高等院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两课”教学存在着“认识不到位,‘两课’没地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队伍不稳”,“课程设置重叠,教材繁杂陈旧”,“授课形式单一,教学技术落后”,“讲课枯燥,听课泛味”等问题。下面就“两课”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课程设置问题

  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两课”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必将直接影响到人才战略的实施,关联到素质教育的成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两课”基本上是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和《基础》等课程为主干课来进行设置的。这样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信息量小、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不强、相互重复冲突等缺陷。因而强化教育的意识,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缺陷人手,整合“两课”资源,创新“两课”设置,势在必行。我们通过分析综合研究认为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创新“两课”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义理论和实践》、《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国情国策经济政治时势》等课程为主干课来进行“两课”设置,则可加大“两课”信息量,增强“两课”的系统性,避免课程相互重复冲突,提高“两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课程是在简介人类进步的前提下,主要对学生进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一课程主要以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为线索,以我国新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为重点,讲述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介绍世界社会主义和理论和实践,介绍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及趋势,着重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帮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中,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中,全面而系统地把握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从而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心。《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备和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和法律素质,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讲究道德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国情国策经济政治时势》这一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和国策时势教育,增进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了解,增进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提高学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

  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加大了“两课”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又增加了“两课”知识的实用性,加强了“两课”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既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助于学生用从“两课”中学到的关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人类与自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既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学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又能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既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又有助于学生认清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区别,洞察世界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

  二、关于教材建设问题

  教材是实施教育和教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依据,教材是否科学、系统、实用,直接关联到教育和教学的效果。因此,对“两课”教育和教学来讲,教材建设至关重要。总的来讲,我国当前的“两课”教材基本上是可用的,但存在着教材单一、系统性差、内容枯燥、理论脱离实际、政治说教味浓等问题。我们应从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等方面人手加强教材建设。首先,要从宏观上规划好“两课”设置。要从全党、全军、全民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规划好学校“两课”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然后从这一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出发,对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两课”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按照适合年龄特点、贴近生活、贴近学习、贴近工作实际的原则,内容上做到阶段递进、层层加块。传统的“两课”教材,是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何意义”的结构,按照“从理论到理论”的模块编写的。这种“八股式”的、“论述式”的教材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这种教条主义的教材是当前“两课”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危害的重要原因。我们应抛弃传统教材的“八股式”、“教条式”、“论述式”的教材模式,在理论联系实践、历史结合现实、现在联系未来的广阔平台上,创新教材编写模块,为摒弃“两课”教学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改革和创新“两课”教学提供科学的教材资源。再次,要加强“两课”流域教材建设。所谓流域教材是指按照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依照“原理依据”、“过程依据”、“基本结论”的模式来建设的“两课”教材体系,它包括“上游教材”、“中游教材”、“下游教材”。所谓“上游教材”是指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原著,它是“两课”教学的“原理依据”。包括马列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马列原著选读,毛泽东著作选读,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本等。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可用资源也比较丰富,我们着力加强应用研究即可。所谓“中游教材”是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它是“两课”教学的“过程依据”,主要包括马列主义发展史,毛泽东思想发展史,邓小平理论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存在着薄弱环节。由于缺乏与“两课”教学相适应的全面、准确、客观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配套教材,我们在教学中就难以通过历史和结论相结合的平台,面对除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学生创造性地备课、创造性地讲课,以达到从讲述历史中必然推导出科学结论,在阐述理论时准确引用历史事实的教学效果。如过去,我们在教学中,虽然可以运用“人物传记”过于微观、不全面,中国革命史或中共党史过于宏观且太简单从而使我们对一些理论领会得不准确、运用得不到位,致使讲课说服力不强,教学效果欠佳。最近几年来新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林彪与毛泽东》,《刘少奇与毛泽东》,《彭德怀与毛泽东》,《蒋介石与毛泽东》,《周恩来与毛泽东》,《社会主义史纲》,《二十五年》(1978年一2002,中国大陆变化实录)等为“两课”教学提供了很多鲜见的史料。但这些太零散,不系统,不专业,不利于最佳状态地应用于教学。如果能根据“两课”教学的需要,创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主义史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毛泽东思想史》、《邓小平理论史》、《中国当代法制史和道德建设史》、《国情国策史》等,则一定能提高“两课”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上游教材”和“中游教材”是为拓宽教师知识面、提升教师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服务的,它们实际上是“教学参考教材”。所谓“下游教材”是指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师生共用的课程教材,它是“两课”政治理论的“基本结论”。我国按照现有课程设置的要求编写的教材,基本上是成熟的。但从理论到理论、形式呆板的传统教材存在着内容重复枯燥、政治说教味浓的特点。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在改革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历史的角度人手,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编写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鲜活实用的教材,为“两课”教育和教学的改革创造条件。

上一篇:浅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挥理论课程综合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