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和谐观念
2017-11-24 02:2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普遍和谐观念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关于"普遍和谐观念",我已经考虑了很长时间,而且在一些论文
关于"普遍和谐观念",我已经考虑了很长时间,而且在一些论文中也有片段论述,但是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阐发我的这个观点,则是在1992年度夏秋之交。是年《世纪风》杂志主编约我为该刊创刊号的"世纪之交"专栏写篇文章谈谈在中国文化对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意义。我当时就想到,即将过去的20世纪,曾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使数千万人丧失了生命,使人们多少年来创造的文明遭受到难以估计的损失,它是一个悲惨的时代。但是,在这个世纪中,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人类创造出征服太空的奇迹,特别是近年来有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意识到必须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和平竞赛代替军备竞赛,21世纪人类社会才有希望。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社会当前面临抑词题应是:和平与发展。人类发展的前景必须是和平共处,这就要在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而发展就必然涉及对自然如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是说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因此我就写了《在世纪之交--论中国文化的发展》发表在《世纪风》的创刊号上。其后,199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第四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邀我参加会议,我又为该会写了一篇题为《
中国哲学中"普遍和谐观念"的现代意义》的文章,该文是对上文的补充,并以更为详细的论述刊于我主编的《国故新知〗中,改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特点》。现在我把该论文之要点写在下面,以论证:"普遍和谐观念"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和上节所论中国传统哲学基本命题之关系。
由于"天人合一"这个基本命题和这个基本命题所表现的"体用一源"的思维模式,从根本上说它要求有一套表现此命题和此思维模式的宇宙人生理论,这就是"普遍和谐观念"的理论。此"普遍和谐观念"的理论至少包括四个层次: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入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照中国传统哲学的命题形式和思维模式看,只有"自然"(或曰"天"、"天道"、"天地"等等)为一和谐之整体,此体系才有可能展开。盖有"天"之和谐,才有"天"与"人"之和谐;有"天"与"人"之和谐,才有"人"与"人"之和谐,有"人"与"人"之和谐,才有人自我身心内外之和谐。反之亦然,有人自我身心内外之和谐,才有"人"与"人"之和谐,有"人"与"人"之和谐,才有"人"与"天"之和谐;有"人"与"天"之和谐,才有"天"(即"自然")的和谐。"普遍和谐观念"包含在中国哲学的儒、道、释(主要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思想之中,现简述如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自然的和谐"。"崇尚自然"是道家哲学思想之特色,老子可以说是最早提出"崇尚自然"的哲学家。他认为,人应该效法地,地应该效法天,天应该效法道,"道"是自然而然的。所以归根结底人应该效法道。为什么人该效法道呢?这是因为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它体现着宇宙的和谐。照老子看,天得到"道"就清明,地得到"道"就安宁,变化(神)得到了"道"就顺通,山河得到了"道"就充满生气,万物得到了"道"就生生不息,王侯得到了"道"天下就太平。可见老子追求的"道"正是一个安详宁静的和谐世界。庄子和老子一样把"自然"(天地)看成一和谐的整体,他把这种"自然的和谐"叫做"大美"或"天籁"(Cosmic music),"大美"正是一种自然之美,毫无做作的美;"天籁"正是一种最和谐的
音乐,由天然所成的音乐,都体现着自然的和谐。
儒家同样把"自然"("天"或"天地")看成一和谐的整体。孔子认为,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百物的生长是自然而然的。有一次,他看河水的奔流,感慨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也透露出孔子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而得到对宇宙人生的便晤,它说明了孔子对自然和谐的认识和向往。《易传》认为,在阴阳变化中体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自然"的运动是在"元"(自然界万物的起始)、"亨"(万物的生长)、"利"(万物的成熟)、"贞"(万物的完成)中运行,它表现了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和谐和统一。在《易传》中把自然的最完美的和谐叫作"太和"。以后儒家关于"自然和谐的观念"大体都是发挥着这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