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历史与社会教材灵活使用方法(2)
2017-11-25 03:00
导读:3敢于删改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乡土性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倡导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即新
3敢于删改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乡土性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倡导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即新课程强调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乡土性、本地化。而目前我们使用的《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材是全国通用的统编教材,它无法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差异性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一定程度上不具备普适性。如果教师一味“迷信教材”、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就会远离学生实际,对学生难以产生亲近感、兴奋点,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根据不同地区,针对学生不同的地方资源、文化特色和突出问题,置换、补充本地一些生产、生活、自然、历史的实际例子,使课堂更鲜活、更生动。例如穿插一些本地著名的历史人物、企业、传统风俗习惯等。
总之教师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条件,学生生活经验及发展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补充、删改,选择引用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创造性地进行二次能动加工,将教育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生活
4勇于突破教材的编写体系,帮助学生重组学科知识逻辑新体系
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是按照主题构建模式,多以案例、图片等形式呈现,打破了原有传统教材的知识体系,仅提供一般的常见的知识。如果教师“迷信教材”,按照教材常规教学,就很难帮助学生建构起学科知识逻辑的新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的编写体系有时要敢于突破,不拘泥于书本的框架,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重组,让学生在捕捉知识与知识之间联系点的思维过程中,重构学科知识逻辑的新体系。
例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在进行第二单元教学时,我就突破了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和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的教材编写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把第二课的第一、二、三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分别与第三课的第一、二、三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选择策略》大胆整合,使“直面的问题”与“应对问题的策略探究”及时统一整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在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时,能自行建构起“问题是怎样的—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怎么办的”逻辑框架,促进学生更整体地认识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中国大学排名
5善于对历史与社会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延伸
(1)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对抽象内容的形象化处理和设计。
《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第四课“头脑中的变化”一目教材中提及“受民主观念的影响,妇女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奋力挣脱几千年来的陈规陋习,它们像套在人们身上的伽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