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
2017-11-25 03:29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小学科学作为课程改革中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对小学
【摘 要】小学科学作为课程改革中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和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小学科学教育类课程应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为主的必修基础课程;以课程设计、教育技术为基本内容的必修应用类课程;以科学
哲学、科学史为主的科学文化类课程。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科学素养;课程改革;课程设计作者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定位与创新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新开设的综合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科学启蒙。尽管在新课程改革前,我国小学中也开设有常识课、自然课,但它们仍然停留在科学普及水平。
正是由于我国学生科学素养不高,科学知识比较零散的状况,新课程改革中推出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该课程标准与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相比,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课程标准明确把“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科学素养作为总目标是科学教育观创新的结果。多年来,小学科学教育停留于“讲科学”的状况,背后支撑的是“科学即知识”的理念。
科学素养首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赫德在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在美国学校中的意义》(1958)提出的。1970年,赫德对科学素养的概念选择了“科学启蒙”的概念,认为科学教育的广义目的是培养一个启蒙的市民,能够使用科学资源去产生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1]根据克劳普法的解释,科学素养是指“每个人所应具备的对科学基本理解。”[2]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把有关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情景中的能力;具备利用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理解科学性质的一般原理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具备明智的对待科学态度以及具有科学有关的事物的兴趣。因此,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复合概念突破单纯“知识”维度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三维方向发展。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科学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途径;第二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模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两种过程虽然结果有差异,但在心理过程是类似的,都是通过努力在已知世界的基础探寻未知领域。
科学探究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这种思想指导下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是针对以往科学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主动求知。《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 、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通过科学探究,顺应了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激发了探究的热情。
四、小学科学教育类的课程设计
针对科学课改革的要求,如何培养与之适合的科学老师成为教师教育关注的热点。当前,小学科学老师的培养主要通过综合理科来实施的。课程体系中科学教育课程比重偏低,使得他们很难适应改革的需求。本文试图就科学课程方案进行探讨。
1.必修基础课程
新课程改革虽然把科学课定位于综合课。但对于一个科学老师而言,坚实的学科知识是他们顺利进行教学的基石。脱离了必要的学科知识,就会使科学课流于形式,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养成。小学科学课程主要围绕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而展开,相应的小学科学老师也必须通过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来完成。
物质科学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它包括“固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三部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这一部分增加了“材料的性质与用途”。当前材料科学与国防、航空、电子联系很紧密。科学老师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理解科学在改造日常生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