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价值追求(1)

2018-02-16 03:5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价值追求(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提出了“过程与方法”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通过该目标的实现,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地理技能,也能体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在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价值追求是:在过程中体验地理学的价值;在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地理知识结构;在过程中发展地理学科能力;在过程中掌握常用的地理科学方法;在过程中培育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在过程中体验地理学的价值地理学的价值就是从空间角度来了解人类与自然,它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经济和政治生活中。教师应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尽可能体验到这一点。1. 在过程中体验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中,日常生活需要地理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地理知识具体化到日常生活中,体验地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如在学习大气与气候时,体验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地图的过程中,体验地图在旅游、交通等日常生活中的价值。2. 在过程中体验地理在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综合课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如农业(包括种植业、牧业、林业和渔业)活动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农业地理的过程中体验气候、土壤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工厂的选址,工业的分布与布局,不同工业间的相互关系,工业和其他产业间的联系等都是工业地理的研究内容,学生在学习相应地理知识时体验地理学在工业上的运用。商业是进行工、农业产品流通和销售的经济活动部门。通过地理的学习,学生意识到商业中心和市场的选址,区域的交往与联系等都与地理信息相关,从而体验地理在商品经济中的价值。3. 在过程中体验地理在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地理的有关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物产、交通、城市、村落、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知识对战胜敌人、保卫自己、捍卫国土具有重要的国防作用。读图和野外空间定位等技能是现代军人必备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防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让学生体验地理在政治方面的功能。二、在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知识最突出的特点是:组成要素复杂多样,时空结构跨度很大,地域性明显,综合性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知识体系。单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纵向的归纳、演绎、递进联系。如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节中,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进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多个知识点和知识群之间存在着横向的类比相似性。例如,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是三个不同的地理概念,但都是地图上等值的点的连线,概念的本质是相同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地理知识结构。首先,在过程中获得单个地理知识。单个知识的获得具有动态生成性。在获得某个地理知识前,学生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增加自己的感性认识;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理解、掌握这一知识。其次,在过程中建立、扩展地理知识体系。地理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扩展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学生逐渐积累单个地理知识,分析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如在演绎递进关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分析出谁是因谁是果,将单个知识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地理知识链。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横向类比,找出知识间的异同,将知识链串成知识网,学会不断地从某一知识点出发找出与其相关的各个方向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上一篇:合作教师教育模式的运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