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006年高校招生录取尚未最终降下帷幕,大大小小的高考复读班便开始出手争抢生源。而返校复读享有特权优先权的也都是达到23本线的考生,其间不泛达到1本重点线的高分生。
高分复读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的模糊认识和偏见。因为近年高校扩招,考大学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希罕,像笔者所在的人口大县,今年高考达本科线考生近4千人。与过去寥若晨星的几百人相比,上大学真的是“至今已觉不新鲜”了。3年前,人们追求的还是达到分数线能被录取上,3年后的今天,争重点已经成为家长考生的奋斗目标,1些考生非北大清华名牌不上。同时,高考升学率也不再是各县市评比各中学竞争的唯1目标,看名牌大学升学率,看是否出“状元”(不1定要省级的),看是否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成了衡量学校质量好坏的新1轮重量级标准。事实不仅限于此,另1方面,近年来成批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10分严峻的就业压力。1些单位企业用人重学历看“出生”,1般本科,无名小卒看上去就业难,似乎上不了名牌高校,就失去了就业竞争的强势。都想上名牌,这就在高考达线考生中又有了2次较量,出现了高分复读,第2次“千军万马再挤独木桥”的怪圈。
高分复读的背后还有1层业内人士皆知的“猫腻”。那就是升学率在作祟。为了提升复读班效应打响自己的品牌,许多学校对高分复读生偏爱有加,匆匆抛出1系列优惠政策,学校除免收1切复读费用外,还发生活补贴设立重奖,真的是黄帝的女儿不愁嫁了。报上曾经报道过,湖南某地几所中学为争1个高分复读生展开白热化的争夺战,相继对这名“清华生”开出两万到5万的“身价”奖赏优惠,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在我们这,也有不少学校瞄准高分复读的良机,跳出过去办班赚钱的狭隘,开始算计长远利益。有1所农村薄弱中学,过去1直为生源不足发愁。新来的校长当年痛下决心,将动员高分复读生分指标下达给教职工,不惜给介绍人“好处费”,不惜登门拜访动员做工作,结果第2年高考,6百多考生1下子达线5百多人,在当地轰动1时。殊不知5百达线生中有7成是第1年千方百计收罗到的达线未走的考生。结果1炮打响,学校的门坎1夜抬高,生源陡增。今年该校非3本线上的复读生不收,变成了良性循环,高分复读生成了走活这所学校的1盘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