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浅谈陶渊明《闲情赋》的文化底蕴
续曼莉
(北京市昌平区前锋学校,北京 昌平 102200)
摘 要:陶渊明的《闲情赋》,历来受世人赞誉和推崇。自古以来,大家对其品评不1,笔者对《闲情赋》的文章结构、思想、意境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陶渊明 《闲情赋》 文化底蕴 浪漫 遐想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8-2462(2008)03-0075-01
《闲情赋》具有别样的文化底蕴。作者陶渊明作为1个狂放书生,在赋中大胆表现了为人间浪漫真挚爱情的热烈期盼,为贤淑美人的衷心倾慕。在赋的字里行间,表现出真情之灵气与想象之浪漫,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闲情赋》共为5部分,前有小序,正文为3段赋文,结尾为赋尾,首尾与主体相容合,文情共茂。其旨通明,其瑰丽之色彩,至今不泯。赋文者,曰“荡以思虑”、“并因触类,于其辞义”。可见《闲情赋》文之1脉,其情已点于首,而正文以赋叙情,以文为表,情自汩汩。
文段1:陶渊明以浓烈的深情塑造了1个“附瑰逸之全姿,独旷世以秀群”的美人形象。美人既然有“倾国之艳色”,美之天下无双,更以“秀群”于“旷世”,她“佩鸣玉以比诗,齐幽兰以争芳”之外美;又“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之内秀;“搴朱帏而正坐,泛倩瑟以自欣。送行指之好,攘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陶渊明之情溢于其中,这种大写意的手法勾勒出绝代容华、高雅芳洁之佳人。其笔下人物,古往今来令多少文人为之赞叹、为之神往!
“激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侃。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感而靡宁,魂须叟而9迁。”其表现的坦荡,率直,不愧为作赋之大家妙手,浮想情纯且挚,烈烈之于干柴烈火,浓浓之于如胶似漆,情于文抒,文书蕴情。
文段2:有文:“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尽尽于百年,向观雾而愁殷!”可见时光易逝,年华易老,人生不如意之事何其繁多!同时文中也表达了其旷达超然处世,情之高洁,品之高雅,德之操守淡泊的风尚,其蕴真情对佳人的深深之爱怜,此情之切切,令人潸然泪下。
此赋高潮之处的叙述,为陶渊明的脍炙人口的“10愿10悲(嗟)埋下伏笔”,文如下:“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馀苦;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汗身,嗟温凉之异会,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自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肠;悲脂粉之尚鲜,或取于华妆……”
其文绚丽,炽烈情浓,兴情真挚,大胆之新奇,美妙之瑰丽,用想象与比喻的神韵,绝于“愿”与悲(嗟)”之中,两字之中,如龙凤飞舞,绚彩流长,其为绝响。
其文之绝妙,尤若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月下独白”,陶渊明表现出对佳人的炽恋,巧妙而形象地以笔墨。愿化为衣领、裙带、发油、眉黛、莞席、丝鞋、影子、烛光、扇子、鸣琴等,时刻形影相随美人,而片刻之离,也以“10悲(嗟)”表抒心情,真是情深于天地!且文采斐然,清新流畅,极尽铺张之手法,把心之渴求与爱慕之情表现得回还往复,波澜起伏,达到了情感释放之高潮,洋溢浪漫主义之激情。
“拥劳情阂诉,步容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皆青松之徐阳,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想空寻。”
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回负影以偕没,月媚某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远。”
陶渊明所言,情融于思,情景交融,感情波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其所语惨淡、枯寂之景色,渲染共托的凄婉与悲凉,缠绵之切切,悲风尤存。其景于情中,此情此景,甚为凄凉,犹若?“落山的太阳暗淡无色,云端皓白露出倩影”。失群归鸟鸣叫回飞,寻伴的走兽奔跑不停。陶渊明切切之情,欲表不能,想近佳人,又不能上前,内心满怀忧愁却无处倾吐,只能寂寞地在南林中独自徘徊,眼见夕阳归山,月亮空悬,形单影只,触景生情,神魂飘浮,这些语言烘托出他的悲苦心境和无限思情。“1景1物,皆在韵中展现了他浑身是静穆”的1面。
“迎清风以祛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邵南之馀歌。坦万虑以存诚,恐遥情于8遐。”
在历经情感的千回百转,焦虑苦痛之后,陶渊明思佳人却不与共爱情之深刻热烈,最后回归平息,而“闲”字点明文旨。文曲有妙,张弛有度,“闲”而“不闲”,“情”而“无情”,赋之其文,归礼于儒家之法度中。似乎平和无波,却无风3浪尺,从全赋之中,可见陶渊明之《闲情赋》之情可平息于心,依然可嗅情味于赋中。以赋表情,“闲”字可为轻快,而其痛苦之挣扎与力图冲破传统之束缚,无法实现,只作赋以精神之解脱,心灵之安抚与慰藉。
通读陶渊明《闲情赋》,蕴情于中,其情文并茂,可见陶渊明在“淡泊飘逸”和“金刚怒目”之外,不是另1个青春洋溢、风流多情的诗人,其浪漫个性,如3月风筝舞于高天,翩翩之扬情,凄美之意,不失为个性“文章不群词采精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