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业成本法(20)
2013-09-03 01:04
导读:3、 成本动因的选择比较客观。比如“首选、中等和非首选”零件的区分,结合了本厂间接费用的特点;并且对于跟踪监控的软件不断改进,遵循了循序渐
3、 成本动因的选择比较客观。比如“首选、中等和非首选”零件的区分,结合了本厂间接费用的特点;并且对于跟踪监控的软件不断改进,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该厂ABC系统于1989年开始实施,然而,1992年却半道夭折,从那以后,该厂没有再尝试过ABC。那么,该厂实施ABC失败的教训在何处呢?根据报道,主要问题有以下6点:
1、 成本动因太多。ABC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对成本的“过程控制”,来对成本“追本溯源”。可是该厂ABC实施者曾试图为每一个流程“找出各种成本动因”,有一次,竟然在生产流程中挑出20多个成本因素 ,贪图全面,结果导致作业中心过于分散,成本核算过于复杂,既增加了ABC系统建立和维持成本,又增加了管理者对ABC复杂信息理解的难度,明显加大了“过程控制”和“追本溯源”的难度。
该厂应首先确定两、三个绝对关键的流程环节,再在每个环节中找出两、三个成本因素,并在初始阶段全力以赴解决这些成本因素。这样才能使ABC更具有可操作性。
2、该厂对ABC的应用没有体现出明确的目的。从管理层决定实施ABC的目标来看,“取得准确的成本信息”应该是其首要目的。因此,有关主要生产成本的动因应该详细反映,而有关产品设计、市场需求等信息可以粗略反映。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成本动因太多”的问题。然而,该厂的ABC工作却没有明确体现出这一目的:成本选择漫无目的,简单照搬ABC理论,贪多求全;不但增加了实行ABC的难度,而且,由于缺乏明确的信息需求目的,提供的信息没有针对性,即使是科学地计算出了相关信息,也会出现不少ABC信息“无人使用”的尴尬局面。
3、成本库和作业中心内部缺少适当管理。虽然该厂的矛头直指各种成本因素,预测间接费用的支出及成本因素的利用,但是,它只是每月公布成本因素的变化情况,包括成本因素的效率变量、比率变量及数量变化等,却不对各个作业中心内部及其成本产生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不能给一个个产品的各种成本带来增值利益。因此,该厂应该发挥惠普公司良好的“自身控制机制”的优势,加强作业中心内部的控制。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4、各作业中心之间成本协调、配套管理跟不上。该厂过分注重公布成本因素的月变化情况,但在针对各个成本库和作业中心之间如何相互协调、控制成本产生的过程、削减成本方面,却从未采取任何相应手段。比如,据报道 ,其研发部门做出调整,开始采用首选零件后,但是采购部门却并不改变其成本结构。因此,吸取EPW公司的经验,制定可行措施、努力削减非首选零件的总用量及压缩总体的成本结构,使ABC与企业战略和整体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应当成为该厂实施ABC的主要目标。正如本章第一节所讲,这种ABC与企业整体管理“脱节”的现象在中国也很多,因而吸取其教训很有必要。
5、过分强调标准成本。该厂希望把某个成本因素作为管理的基准和目标,完全实行“标准成本”的控制。但是,要想在如何具体分配成本问题上使整个群体达成共识,几乎不可能,弱化了各个成本中心的控制作用。
实施ABC应注重长期控制成本、加强管理的效果,而不应强调短期内满足某一具体成本“基准目标”。如果那样做,意味着要找出所有的流程、所有的成本因素及所有适当的支出项目并予以分配。本来该厂成本动因就选取得太多,加上过分强调标准成本,使成本管理部门要把实际数据和标准成本随时做一番比较评估,导致了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对各种成本因素活动进行管理,使ABC的实施就好象一场管理恶梦。与其这样做,倒不如发挥惠普公司“分权式”组织机构的特长,让各分权部门作为一个个成本库,建立责任中心,着重抓好自己内部的成本控制工作。
6、该厂对ABC的应用,过于急于求成,浅尝辄止,缺少积极改进的过程。比如,虽然该厂对成本动因的跟踪软件作了动态的改进,但是ABC自身并未深入实践,遇到了问题,1992年后,就再也不尝试了,而没有象EPW厂那样组织项目组对产品深入分析和研究。事实上ABC的推行,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非不允许有失误,关键是努力减少失误,并且根据ABC的规律和企业自身的特点,逐渐改进和完善ABC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