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论(5)
2014-09-10 01:18
导读:仁者爱人,一切仁民爱物的事都是仁的发用。仁的对立面是仇恨残忍,为仁者必须除此障碍。其方法就是恕,“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而伪善私义是仁
仁者爱人,一切仁民爱物的事都是仁的发用。仁的对立面是仇恨残忍,为仁者必须除此障碍。其方法就是恕,“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而伪善私义是仁之大贼,所以必须戒慎恐惧致其存养省察的慎独功夫。仁道不可须臾离,才离便自背其本性。所以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者溥利众人,所以讲学宣道以觉悟众人,是仁者一大事。经邦治国,研科学、制器用,使天下升平,民生乐利,是仁者又一大事。其次,输财物以施惠于人,出气力以帮助他人,也是仁者的事。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家庭、国家、社会都是仁者所宜亲爱的,所以仁者必须研究人伦之道,使家庭、国家、社会以至全人类***相处。
古称“居仁、由礼”,仁者一切作用必须通过礼来落实。所谓礼不只是打躬作揖微笑的事,一切政治、经济、科学、经纶万汇的事情,都包含在礼中。《周官》一书就列举了职官、祭奠、理财、天文、地理、制造、畜牧很多项目。礼不能遍知,故“子进太庙,每事问。”人类社会的文化越积越丰,一身不可以兼能。所以要仁以合人,礼以分工。各个人必须衡量自己的能力程度,在自己择定的方面努力。“鸡叫而起,孳孳为善”,这才尽了仁和礼的能事。
七、儒教和佛道二教
俗话说:“货比三家”。马克思说:“不懂一种
外语,则对本国语言也只懂一半”。所以我们将儒教和其他宗教比较一下,以便更了解儒教。
儒教说:“尽心知性”,佛教说:“明心见性”,道教说:“修心炼性”。可见大家都有事于心性,这是其共同点。但仔细玩味,则其中有重要的不同。性是天之所命,是至善的。性天合一,而天是至高无对的,没有比它更高的东西可以往炼它。整个宇宙的运动不过是性的自我完成而已,说“炼性”便不对了。至于“修心”,也要看这个“心”指的是什么。若指的是善恶驳杂之心,那只要克制其中的私意以复其良心就够了。这良心是性之发见处,天秩天序,不待安排,乃天生非造成。所以儒家只说“尽心知性”,尽其良心所知,悉除杂念。“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必自谦而毋自欺。心到尽处便自然见得性体,此之谓“尽心知性”。佛教说“明心见性”,良心明处便见真性,似乎不差。但说“明心”则似乎良心可只凭参悟而明,静坐蒲团,参禅以外更不必做什么了。而说“尽心”则要致知格物,修己安人,知行并进很多工夫。这正是佛家消极出世,以为世界为外魔,而儒者则积极进世,“以天地万物为同体”的分野。中庸说:“成已仁也,成物智也。”已之仁不可以徒成,必须玉成他人,利济众物而后己之仁可成。“伊尹思正夫匹妇不获其所,若已推而纳诸沟中。”儒佛二教不同的人生观,根源在此。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道家清虚超脱,翛然物外,令人羡慕。但究其目的,乃为了保全肉体生命,观老子“齿敝舌存”之喻可见。所以有永生不老,白日飞升之说。烧丹炼贡,采阴补阳,种种诡异怪诞之事。但求永生,无不可为。儒家则排除怪异,一遵常道。义之所在,虽杀身成仁亦所不避。儒家、道家的不同,正像耶稣所说:“凡想保全(肉体)生命的,必失往(永恒)生命,凡为我(唯一真性,仁)舍弃生命的,必得到生命。”
以道教秉政立国的,史所罕见。如汉末黄巾、五斗米道,以及后来的白莲教等,都不成气象。至于历朝君主偶有尊奉道家术士的,阴阳怪气,令人够呛。所以道家虽偶有一、二高士,言词清妙,要之不可以治天下国家。
佛教的低级部分如一些酒肉和尚,行同市侩。他们宣扬偶像神异,***愚民,和道教同样不足为训。至于高僧大德,斋戒清严,超凡远俗,所以虽韩文公排佛,亦与一、二和尚相往来。但他们外人伦、遗物理,遁进深山,清修于古寺,成个独善之士而已。而儒家则砥柱纲常,扶持名教,挽回天地之正气,安定天下之生民。历代名儒大都同时有大功于社会。世界上也有少数国家,纯粹以佛教立国,其国家常是落后闭塞的,比***教文明和儒教文明国家,相差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