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论(8)
2014-09-10 01:18
导读:然而上帝创造世界的工程还在继续中,从人的时间观念的角度看,还远未达完成(即至善)的终点。恶、乱和很多题目还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但这并不能掩
然而上帝创造世界的工程还在继续中,从人的时间观念的角度看,还远未达完成(即至善)的终点。恶、乱和很多题目还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但这并不能掩盖进步的趋势。即如以战争而论,人们经常震动于现代战争破坏力之大。但研究一下史书,就可以知道古代战争之残忍。其被杀人数占当时人口的百分比,远比现代战争中的死亡人数占现代人口的百分比大得多。即如核弹面世,日本广岛和长崎炸死十多万人,振动了世界。但二次世界大战到此便结束了。假如不是这样的话,战争还会延续一段时期,死亡人数可能多得多。据说在原子弹落下之前,日本军部原预备牺牲二百万人以守卫本土,即此一端,就可概见了。
核武器一出现,世界各大国知道战争再不能作为解决大国之间争真个手段。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没有发生大国之间的战争了。这种含有恐怖的和平虽不令人满足,但与从1945年逆溯上往的五十年相比,那实在好得太多。数十年来,大国间的武备竞赛还在进行。最近数年国际间出现重大变化,可以看到武备竞赛的重要性已大降,终极可能丧失其意义。
不少人已经看到,在军事竞胜过往之后,国际间的经济竞赛将会有更加独特的重要性。但一个更深层次的题目是:经济竞赛回根到底是国家间文明素质的竞赛。过往的时代人们以为,要使国家经济发展,那地就要大,自然资源要多。现代统计资料表明,只要国家间的文明素质水平相近,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会相接近。大国如自然资源丰富的美国、缺乏自然资源的日本,小国如丹麦、冰岛,因其国民的文明素质近于相同水平,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接近相同水平。
这一事实,应该可以提醒世界各国的政治家们,今后国际竞争不在于争夺大国地位或掠夺自然资源,而在于发掘自身无尽宝躲和可以无穷进步的国民素质。在这一竞争中,儒教国家和***教国家因其文明有永不匮乏的生命真理作为源泉,历史已表明其有取胜的能力,并将继续取胜。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人是天地之心,而人的知己就是至善本性的发见。这一本性就是“未发之中”,就是复活在你心中的主耶稣。人们只要遵循往圣先贤的遗训,戒慎恐惧,存诚修德,就可以复其“未发之中”。致之于用则有“中节之和”,而可以开太平之业。那时候一切不发达或落后的恐惧就完全摆脱了,闪耀在人们眼前的将是光明、自由和繁荣。所以本文以宋代大儒张载先生所说的四句话作结: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尽学。
为万世开太平。
[附志]中庸二字,千古无确解。唯程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的解说为近之。但程子没有说出不偏以什么为准 ,和“正道”确指什么,则又增加一待解说的名词而不能使学者更明白。
中庸的中指性的本体(仁),庸,常久不易也。永远不偏离天命之性的本体,故谓之中庸。第二章以“时中”释中庸。时,经常也;中,本体也。“时中”即时时依于本体之意,故可以释中庸。
《中庸集注》说:“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是也。然则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这样和、庸二字互训,又以中和训中庸之中,于理未顺。由于中庸、中和、时中三处中字,实际是同义的。
我现在引用***教的语言来说明它。“未发之中”指性的本体,在***教的语言,则是“复活在你心中的主”。中庸就是“永远和主在一起”的意思。马克思说:不懂一种外国语言,则对本国语言也只懂一半。我窃有取于其言。要精研儒教,最好兼通***教,由于两教奥义的最深处,都难以直接解释;只有互相对照,才比较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