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与浙江省人力资源的差异性(1)
2014-10-08 01:18
导读:管理论文毕业论文,吉林省与浙江省人力资源的差异性(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从人力资本理论而言,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会带来较高的经济发
从人力资本理论而言,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会带来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二者之间呈正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吉林省人力资源丰富,其人力资本水平高于全国均匀水平,也高于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但吉林省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从人口文化素质来看,2000年按照大专学历以上人口比重进行排名,吉林省排在全国第5位;从科技职员来看,吉林省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占全国比重为11%,每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 21.40,高于全国均匀值16.23;从高级技术工人来看,吉林省固然技师和高级技师比重略显偏低,高级技术工人总量高于全国均匀水平。
吉林省与经济发达的浙江省的人力资源相比较,从人力资源均匀受教育程度来看,2000年吉林省的均匀受教育年限排在全国第5位,而浙江排在第22位,均匀排名相差17位;从专业技术职员比重来看,吉林省为7.86,排在第6位,浙江为5.83,排在第17位。由此说明,吉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或称人力资本存量较高,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浙江。
但吉林省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在1989年~2005年的16年间,吉林省GDP增长8.23倍,低于全国均匀水平9.73倍,更低于浙江省的14.84倍。
为什么吉林省的人力资源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笔者以为,吉林省与浙江省的人力资源存在着以下差异。
一、治理制度不同
吉林省人力资源治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人事激励机制形式太过单一。吉林省是全国重点老产业基地,传统的人力资源治理过于死板,论资排辈,均匀主义,以及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抹杀了很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浙江省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外资的同时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治理理念,在治理上是制度加人情式,在激励上是物质保障、公司福利和精神激励多管齐下,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参与治理决策的民族制度,使员工和企业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创业文化不同
吉林省拥有良好的“集体主义创业文化”传统,资源丰富,地广人稀,从战争创业到建设新中国创业,形成了以大庆精神为代表的“集体主义创业文化”。然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制约下,尤其是分配体制中的均匀主义弊端,一定程度上扭曲和消解了“集体主义创业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创业精神蜕化。一些人形成了小富即安、封闭守旧、安贫守摊、缺乏冒险精神的心态,均匀主义思想严重,原来特有的拓荒精神淡化,对自主创业缺乏心理预备,顾虑重重,丧失了很多发展良机。农民存在着浓厚的“土地情结”,不愿外出打工,市民存在着浓厚的“单位情结”,害怕下岗,不敢“下海”,个体劳动者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主力,全民创业的***尚未形成。
浙江省资源匮乏、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大,致使剩余劳动力产生了活动。为了在活动中求生存求发展,浙江人练就了外出谋生的技艺,形成了“义利并重”和“工商皆本”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孕育了浙江人精明的贸易头脑和求真务实的品质,形成了以个体为主的“群众性创业文化”。浙江人创业,凭的是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求发展、发奋图强的自主精神;凭的是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和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一股韧劲;凭的是机动灵活、不图虚名、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凭的是“不找市长找市场”的市场经济意识;凭的是“发奋图强、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浙江人抱着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看,不等不靠,白手起家,全民创业的文化氛围已经形成。三、效能开发利用的侧重点不同
吉林经济是“集体主义经济”,国有大企业的重产业产业集群发展较好,均匀主义大锅饭的思想严重,不具备分工细致的个体产业集群和个人独立创业的环境,抬高了人力资源就业和个人创业的门槛。因此,人力资源在业率低,个人争办企业的劲头不足,丧失了很多市场机会和发挥个人能力的机会,造成人力资源的个体技能和特长长期闲置、效能不高。而浙江经济是“老百姓经济”,为保证人力资源存量的充分发挥,浙江的很多企业聚集而成专业化产业集群,分工极细,聚集了成千上万小企业,一个甚至多个小企业只生产一个零部件,变复杂劳动为简单劳动,从而降低了人力资源就业和创业的门槛,只要辛勤劳作,善于学习和模仿,勇于创新,就不难成为各显其能的小老板。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创业者和就业者尽可能将自己的智能和体能发挥到极致,体现出行行出状元、件件是珍品。因此,浙江人虽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人力资源效能和在业率高,且取得了明显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