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刚性治理的特征与利弊(1)
2014-10-14 01:09
导读:管理论文毕业论文,论刚性治理的特征与利弊(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 通过揭示刚性治理的内涵、回顾刚性治理理论的历史渊
摘 要 通过揭示刚性治理的内涵、回顾刚性治理理论的历史渊源、剖析刚性治理的特征及刚性治理的利弊来对刚性治理进行专题探讨,以引起人们在大力倡导柔性治理的同时正确关注别性治理。
关键词 刚性治理;内涵与特征;利弊分析
在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是必然的,人是组织的主体,以人为本理念也正得到大力倡导。在这样的背景下,柔性治理得到了特别的关注和青睐。自上世纪80年代掀起的企业文化治理思潮以来,人们对刚性治理进行批判,致力于柔性治理的研究与实践的探索,以至于产生一种厚柔性轻刚性,将柔性治理置于刚性治理之上的倾向。有人以为,“从刚性治理走向柔性治理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柔性治理是在刚性治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形态的治理模式,是更加深刻、更加高级的治理”;“柔性治理是刚性治理的升化”;等等。在工作实践中还游生出一种对规范化治理产生逆反心理的现象。事物总有两面性,刚性治理虽有局限,但在治理实践中享有其应有的地位,我们不可厚此薄彼。为此,本文将刚性治理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探讨,是想引起人们的正确关注。
一、刚性治理的思想文化渊源
刚性治理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无论东方或西方,都可以上溯到很久远的历史年代。我们今天追溯刚性治理的思想文化渊源,是为了更好地领悟刚性治理的精华,辩证对待刚性治理。
(一)西方刚性治理的思想文化渊源
刚性治理所夸大的“制度为中心”的强制性治理,早在西欧中世纪思想家的治理思想中就有所体现。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
政治思想家、
历史学家尼克罗·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他在1513年写的《君主论》著作中,就影射出刚性治理的思想。他以为人是反复无常的,忘思负义的,是怯懦、虚假、伪善、嫉妒、对人满怀敌意的。他还提出,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渴看创造一个国家并为他制定法律,他首先必须设想所有的人都是坏人,而且一有机会,他们就要表现出其罪恶的本性。因此,必须适用强制手段对人进行治理和控制才能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而这种强制性是可以不顾道德原则的,这种状态下讲究的是服从。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东方刚性治理的思想文化渊源
东方治理思想的主要来源是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宝库。在整个文化中,蕴涵刚性治理思想的主要是公元前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他们以为,人性好利恶害,所以,提供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设立赏罚制度,才能抑制人们无穷的欲看,使人们的“私心”服从“公心”。韩非子是我国最早提倡性恶论荀子的学生,他继续与发展了荀子的思想,并特别夸大“法式”(规章制度)具有“矫饰人之情性”的功能。他指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以有也……长行徇上,数百不一人:喜利畏罪,人莫不然。”(《韩非子·难二》)而要想治理好天下,其治理办法必须适应人的本性,即“凡治天下,必因人情”(《韩非子·八经》)。最能顺应人的本性,有利于调整人的行为的就是体现利害关系的赏罚这两个手段,即“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子·八经》)。韩非提出,对臣民的赏罚应以法的准则来衡量,不以个人好恶为依据,并把法公布为全社会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谁违反就当罚无赦。他说:“一民之轨,莫如法。”(意思是:同一人民的行为规范,没有什么比得上法制的)(《韩非子·有度》)法家学派还提出,执法必须严格谨慎,一视同仁,以维***制的严厉性。商鞅说:“圣人之为国也,主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刚令行,壹教刚下听上。”(《商君书·赏刑》)壹刑,就是同一刑罚;壹赏,就是同一奖赏,而不因人的等级不同而有区别。在这种治理思想的指导下,其治理的核心是以赏罚赏罚的强制手段来求得公平。另外,韩非还对立法的原则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秦始皇同一中国时法家是有相当地位的。这些思想观点对今天的治理实践有着积极的鉴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