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知识共享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01-01 01:41
导读:管理论文毕业论文,知识共享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 知识共享成为企
摘要 知识共享成为企业知识管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但是,知识共享具有两面性,既可以带来收益,也会产生共享过程中的组织成本和雇员成本。因此,企业正确的知识共享方式的选择决定了知识共享效率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坏。本文在对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概括了两类知识共享方式。通过对影响企业主导共享方式的几种重要因素的分析,指出企业应选择适宜的主导知识共享方式,并建立支持性和互补性的知识共享机制。
  关键词 知识共享;共享方式;影响因素
  
  企业知识基础理论认为员工的知识是企业价值的第一来源。员工知识共享是组织知识形成的关键,没有它,公司就不能利用其最有价值的资产。通过知识共享,可以创造知识的指数级数增长,提高组织成员正确识别组织环境及快速适应的能力,而组织通过整合员工的互补性知识可以实现知识创新。但是,组织内员工知识共享的方式不同,且不同方式的效率高低和效果好坏对不同的组织来说也不相同。所以,组织应考虑自己的具体环境和特点,选择适宜的知识共享方式。
  
  一、知识共享的两类方式及比较分析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共享进行了描述和界定,包括信息技术角度、沟通学习角度等等。概括而言,信息技术角度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知识库,利用知识库进行知识交流和促进知识共享。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通过知识发送者的主动发送和知识接收者的主动寻找,使得知识从知识源流向接受者的单向传递方式。沟通、学习等角度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理论,强调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发出方和接收方的行为互动过程,强调互动行为的动机、机会和能力的研究,本文将这类观点归纳为双方互动的知识共享方式。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1、单向式知识共享方式
  单向式知识共享方式包括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库的建立和使用、各种正式的会议、电子方式的信息传递等。通过知识源对知识接收者的知识发送或者接收者的主动获取,实现知识从知识源到接收者的转移过程。在知识共享研究中,很多学者强调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单向方式中的知识库主导模式。例如,Watson等(2006)认为,知识转移与共享包括知识的编码化和将现有知识存入知识库或数据库,以便能够被组织中的个人获取或重复使用。Newell(1982)等认为:知识共享是将个人所拥有的信息或知识传播给其他人,使对方也拥有相同的信息或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建立知识库,在计算机的知识库中利用特定的数据结构来表示知识。可以说,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分享,特别强调知识的可编码化、符号化以及知识库的建立,通过将知识编码、符号化等方法将知识存储在计算机的知识库中。单向方式可简单表示为图1。
  基于信息技术的单向式共享对组织有重要意义。首先,知识库不仅提高了共享行为的效率,为员工的共享行为搭建了平台,而且还可以将知识永久保存,不会因为员工的流失而丢失;其次,基于IT的知识库不仅可以通过知识库、知识词典等形式将知识保留,而且还通过建立虚拟知识团队等实现不同空间的知识共享,通过学习地图的形式提供社会翻译帮助;第三,根据激励理论,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库提供激励的保健因素。但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库的建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不能导致必然的知识交换,不能保证共享行为真正发生,因为个体是否产生行为取决于个体的价值观、态度、动机等因素;它只能将编码化、符号化的知识进行转移和共享,对于不能编码的、大量存在且对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隐性知识的共享问题无法解决;知识库的建立还会带来知识作为“公共物品”出现,从而导致搭便车行为和两难困境问题出现。另外,单向方式下的知识源无法了解接收者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和使用效果,如果接收者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能力有限。那么,即使知识源提供了大量的高质量的有用知识,也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
上一篇:中美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和目标体系比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