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的机理分析与机制(6)
2017-07-03 01:09
导读:(三)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入机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国家、企业、社会和劳动者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在逐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认真落实财政部等
(三)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入机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国家、企业、社会和劳动者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在逐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认真落实财政部等11个部委《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的精神,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的高低、培训任务的轻重以及经济效益状况,按企业职工计税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准予税前列支,并保证一半以上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统筹其中的0.5%部分,专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统筹由地方税务部门代征,同级
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提供应征单位的名单和应征金额。用于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有不少于20%用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要确保基层工会留成经费(行政拨交工会经费的60%部分)的25%用于职工教育。同时要加强规范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的督查,惩处挤占、挪用,对不开展职工教育和培训的企业,政府可全额统筹其职工教育经费。
(四)职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协调机制。目前,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所需的师资、教材、设施等资源普遍不足。因此,应由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建立本就稀缺的职工教育优质资源优化配置、共享的协调机制。政府统筹的职工教育经费可以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先收后支、收支平衡、统筹安排、保证重点、专款专用”的原则管理和使用。政府统筹的部分主要用于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在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和职业院校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社会化、开放式、高标准的公共实训基地,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实训和职业能力评价服务。在基地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盯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前瞻性、示范性、指导性、服务性上下功夫,面向本地区、本行业的中小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的集中培训,形成由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职业院校组成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联盟,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共同目标下的企业之间、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五)切实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一是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设立专家型技能人才、首席技师、首席操作师、工种带头人等高级职位,受聘期间由企业发放岗位津贴,企业在聘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对应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二是推动企业建立培训师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三是定期组织区域或行业技能大赛,评选、表彰和奖励“技术能手”。四是设立政府专项基金,用于发放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津贴和获得政府部门组织的技能大奖、技术能手称号的职工的一次性奖励。同时,还要奖励那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培训师,并及时总结推广他们成功培养技能人才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效应。五是加强以完善相关法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保障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应得利益,保障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正当回报,反对违反职业道德的不正当“跳槽”行为和违反公平竞争规则的“挖墙角”行为,惩戒侵害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利益的违规违法行为,同时依法保障高技能人才的切身利益和高技能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参考文献:
[1]戴强.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若干思考[J].中国培训,2003,(4).
[2]丁大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与价值评价错位[J].中国高教育研究,2004,(5).
[3]毕结礼.高技能人才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4]刘庆唐.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9).
[5]欧阳育良,高志敏,王良健.高技能型人才研究综述[J].北京: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34).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6]黄家泉,吴开俊.日本高等职业教育财政初探[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7]朱永新,王智新.日本私立学校管理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