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人民公社初期的分配制度(7)
2017-08-11 06:18
导读:再次,实施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也脱离了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
再次,实施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也脱离了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认识都是由所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人们生活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要求人们都具有共产主义的思想或觉悟,那是违背客观实际的。在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物质很不丰富、集体经济实力很薄弱的情况下,实行供给制这种割断生活消费(收入)与劳动(支出)的关系,把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与人的需求直接挂?的分配制度,其结果只能造成贫富拉平,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多劳不能多得的结果。原以为实行供给制可以提高农民的集体主义觉悟,发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思想,并且能改造农村中的懒汉。实践证明,这一切都落了空。在社会主义阶段,承认并保护物质利益原则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毋庸讳言,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给人民公社时期的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物质浪费,它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加重了经济困难局面,教训是惨痛的。这一被认为「带有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原则的萌芽」的分配制度,毕竟没有存在多久。就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的人民公社也已经成了的陈迹。如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靠辛勤劳动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等观念已深深地植根于人民头脑之中。人们也许淡忘了当年大办人民公社时,把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东西当作共产主义的加以推广的历史,回顾和反思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日在深化社会主义改革中,批判和肃清平均主义思想观念上的危害,建立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仍有现实意义。摆脱平均主义这一枷锁,坚持邓小平中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观点和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我们民族大踏步走向世界文明前列的需要。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注释
1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页680。
2 黄道霞等:《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页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