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诚意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孔子认为不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平民百姓,均要修身、正心、诚意、致知,而这种行道修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家庭、社区、国家,而是为了普天下人的和平与福扯。孔子还特别强调当权者自律是一个大事,主张“为政在人”,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认为当权者应该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才能实现圣贤理想中的天下大同。
在《经》中也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无私心的人,任其自然,不自认为有德,所以才会有德,反之,有私心的人,虽不失形式上或上的德行,所以反而无德,因此,“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就是说,人若失去了道和德的追求,仁义礼智信也就全部丧失了。老庄的思想还认为,自然人性是由大自然派生出来,本来是无心无情无欲,而善恶、是非、美丑、利害等观念情感的产生,都是自然人性丧失之后才出现的,所以人性的修养应当是去智去欲,归朴返真,回复到像木头、土块那样的无意识状态,在人生的活动中应该忘记一切善恶、是非、美丑、利害观念,听凭大自然的安排,主张国君治世不必动一什么脑筋,应当放任自流,无为而治。在今天看来,老庄的治世虽然有些消极保守,但从古代统治者劳民伤财、横征暴敛的状况来看,乃不失为治国安民的良策。
介于法家和之间的管子思想,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管仲基于四维—礼义廉耻的深刻认识,提出了“仓察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他主张:“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而这四维就是“礼义廉耻”。又说:“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认为只要“礼义廉耻”这四种伦理能够发扬,便可以实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奢侈和腐败之风也会得到遏制。
观其所指,管子的治世思想与儒家为政之道似乎不谋不合,像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就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如果凭借方式来让民众守道义,或者使用刑罚手段让民众遵礼仪,他们只是暂时地免于做坏事,却没有廉耻心,如果凭借道德来开化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齐他们,人民不但有耻廉心,而且人心归服,各安其所。在孔子看来,刑罚和政令只不过是的工具而己,并不是革除旧弊、清污涤浊的本源,从前的法令繁杂得像细网那样密,但奸邪伪诈的事情仍然发生频繁,最严重的是官吏和老百姓竟相钻法令的空隙,结果弄到不可救的地步。
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如何调和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像“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还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等,都是强调国家的兴衰与人民群众是否拥戴有直接的关系,反映了古代权力系统总是从道义、自身形象和政治效率方面来思考未来。
自古以来,百姓对官员有三条要求:一要“勤政爱民”,二要“克己奉公”,三要“两袖清风”,做到了这些,史书上就冠以“清官廉吏”,反之,则落个“贪官污吏”的骂名。上那些流芳百世的优秀官员,几乎都具有同一种特征,即慎行操守,勤于政务,秉公执法,不贪私欲,体恤民情,任劳任怨。而吏治的腐败,其实是少数当权者改变权力性质,并使之蜕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因此,这又是与人类道德相背离的不法行为,具有损他人、利自己、坏法纪、乱社会的特点。
可见,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将道德看成是一种普遍的原则,从修身(修养品格)、力学(培养才识)、亲民(体恤民情)、任贤(尊贤使能)、勤政(勤公务)、齐家(持家有道)、律己(廉洁自律)等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且,以道德来统治时,不但人民要遵从,统治者也要遵守,将官民一视同仁地要求属守道德,那才是真正的德治。所以提倡“德治天下”,不但指人民群众要有良好的民风民德,政府官员也要有良好的官风官德,若官员平民都有了道德,德治的诉求也就有了反腐败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