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恩格斯的婚姻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比(2)

2013-08-04 01:16
导读:(二)妇女的地位不同 上的一夫一妻制是建立在夫权的统治基础之上的,妻子处于丈夫的附庸地位,属于男性的私有物品,是男性生育子女和享乐的工具,没

    (二)妇女的地位不同

    上的一夫一妻制是建立在夫权的统治基础之上的,妻子处于丈夫的附庸地位,属于男性的私有物品,是男性生育子女和享乐的工具,没有任何权利可言。因此,恩格斯说“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这样,“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所以,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是以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压迫和奴役为特征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婚姻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女性受压迫地位的形成过程。

    真正意义的一夫一妻制,妻子不再是丈夫的附庸和纵欲享乐的工具,在婚姻家庭中,真正实现了男女地位的平等。恩格斯认为:在真正意义的一夫一妻制阶段,即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实现婚姻内男女的平等创造了物质条件。由于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男性在婚姻中统治女性的基础已然消失。妇女可以参加各方面的社会活动,并通过参加工作获得经济收人,这样,女性便摆脱了在经济上完全依赖男子的状况。同时,社会主义律规定男女同工同酬,女性在上、上享有男性同等的权利,在个体婚姻内部处于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因此,只有在公有制社会里,一夫一妻制不论对女性还是对男性才具有真实的意义,男女才能实现完全的平等。

    (三)婚姻的纯洁性不同

    由于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是以财产继承为首要目的,并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从而就形成了爱情与婚姻相背离的状况。一方面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比如历史上的政治婚姻和经济婚姻;另一方面是没有婚姻的爱情,比如中世纪的“骑士之爱”。由此就必然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到了社会,一夫一妻制的纯洁性受到了更大的挑战。恩格斯将这种不纯洁性归结为两种,即男性的杂婚现象和女性的通奸现象,所以,恩格斯在谈到资产阶级的一夫一妻制时,认为它是“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丈夫方面是大肆实行杂婚,妻子方面是大肆通奸。”这样就使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的纯洁性大打折扣。

    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由于它是以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因此婚姻的纯洁性就非常高,这种一夫一妻制按其本性来说真正实现了排他性,它是一个男性与一个女性基于相互爱慕而结成的婚姻。在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中,不再像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那样爱情与婚姻是分离的,这种分离被爱J晴与婚姻的统一所代替,因此丈夫和妻子都不用去婚姻之外寻找爱情,“男性的杂婚现象和女性的通奸现象”也将不复存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妇女为金钱而献身的必要性,也要消灭,卖淫将要消失。而这时的一夫一妻制才真正实现了其排他性的本质要求,才是真正纯洁的一夫一妻制。

    (四)忠诚的相互性不同

    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同样要求对婚姻的忠诚,但是这种忠诚是单向的,只要求妇女的忠诚,对丈夫并不要求。“正是奴隶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使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它的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这种性质它到现在还保存着。离婚成了男子的专利,只有丈夫可以离异妻子,破坏夫妻忠诚是丈夫的权利。而妻子却必须严守贞操,丈夫有休妻的自由,妻子却没有离夫的权利,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不可以再嫁。

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要求婚姻的忠诚是双向的,是婚姻内部双方彼此的忠诚。由于婚姻内男女双方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可以自由、自主地决定和处理自己婚姻的建立或解体,除了当事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的婚姻进行强迫、包办和买卖,这样,便划清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一夫一妻制的界线。这种平等要求,在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中,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只能有一个配偶,而不能同时拥有两个或更多的配偶。夫妻应该相互忠诚,而不是片面要求女子从一而终,决不允许男性在婚姻之外另找伴侣。“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一夫一妻制不仅不会终止其存在,而且最后对于男子也将成为现实。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也科学地界定了离婚自由。如果夫妻感情完全破裂,离婚就成为必要。另外夫妻中一方死亡,另一方可以再婚,这样就彻底抛弃了过去那种从一而终或至死方休的陋习。同时,这种离婚自由也是双向的,不仅丈夫有离婚的自由,妻子同样有离异的自由。

    (五)爱情在婚姻中的价值不同

    爱情在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中不具有正价值,甚至具有负价值。由于在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中,爱情和婚姻呈分离的状态,爱情不以婚姻为归宿,婚姻也不以爱情为基础,婚姻并不是个人爱情的结果,而是权衡利害的结果。所以,爱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在通奸的场合才会发生。”护匀爱情在婚姻缔造时,不是考虑的主要内容,即爱情对于婚姻的缔造不具有决定性的价值。而在婚姻的维系期间,爱情常常对婚姻呈现出负价值,即成为破坏婚姻的因素,这种爱往往导致了婚姻家庭的最终破裂,比如中世纪的“骑士之爱”。而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对婚姻稳定性造成破坏的“男性的杂婚现象和女性的通奸现象”也往往以爱情的面目出现。

    爱情在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中,具有正价值。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以爱情作为其基础,虽然爱情不一定导致婚姻,但一个美满的婚姻必须要有爱情的支撑,否则这个婚姻将不完善。恩格斯认为爱情是在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社会理想为基础,以平等的互爱和自愿承担相应的义务为前提,以渴望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准结成的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一种特殊关系。在婚姻缔结时,爱情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正价值。恩格斯对爱情在婚姻缔结时的价值作出了深刻的评述,现代的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对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的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愿冒很大的危险,甚至拿生命孤注一掷。在婚姻存续期间,爱情又不断地巩固和加强着婚姻关系。所以,在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中,爱情具有正价值。以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以是否有爱情来判断婚姻是否道德,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上一篇:浅论邓小平教育伦理思想初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