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的内涵及特征(1)
2014-01-25 01:29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的内涵及特征(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新时期中
摘 要: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的重 大变化,是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探讨了“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逻辑关系 。深入剖析了“和谐世界”思想的精神蕴涵:以国家平等为前提,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维护 并体现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以国际合作为契机,以广泛交流为媒介,寻求和拓展全世界的共 同利益;以互利共赢为宗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促进并实现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和普遍繁荣 。概括指出了建设“和谐世界”思想所具有的现实针对性、思想创新性和文化包容性的特点 。
关 键 词:胡锦涛;和谐世界;和谐社会
2005年4月22日,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发表讲话,指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 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胡锦涛在国际舞台首 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同年7月,胡锦涛出访莫斯科,“和谐世界”作为中俄两国间 的共识,被正式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 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对和谐世界思想的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引起国际社会的 高度关注。今年2月7日,胡锦涛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再次提出推动建设和谐 世界的主张。此外,这一时期,胡锦涛还提出建设和谐周边以及和谐地区等主张。和谐世 界思想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和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 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当前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
一、 “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1. “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外交上的延伸和拓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两个和谐”思想建立在对时代特征、世界发展态 势和中国国情科学判断基础之上,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关系,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理论创新的质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两个和谐”思想的形成,不仅是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 也是实践发展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妥善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 的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就 是社会各个子系统和各种要素间和睦相处、和谐共存的社会,就是人人都能自由、平等地发 展,人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的社会。内政与外交是统一的,外交是内政的延续。随着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深化,我国同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 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内政外交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统一起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发展与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形势统一起来,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思想,是我们党执政 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和谐社会思想在国际层面的自然延伸和拓展[1] 。 另外,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安全稳定团结和睦的国际环境为保障。把自身的发展与人 类共同进步联系起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既有利于用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 又有利于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不仅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而且也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和必要保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 “和谐社会”是“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中国,一个 拥有13亿人的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参与和努力 必然会对构建和谐世界及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在国际社 会中大力倡导和弘扬和平、安全、发展的外交理念,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发展和谐共处 的外交关系,为构建和谐世界积极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 迈向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立足点。要建设 和谐世界首先必须要实现中国社会层面的和谐,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成功实践必将 为人类社会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增添新的内容和动力。反之,如果我们自身都不能实现社会和 谐,当然也就难以影响和推动其他国家和我们一起共同构建和谐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 ,注重解决中国国内的现实矛盾,努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应 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历史进程,是一个民族化的进程,同时也 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中国是在与全球化紧密联系的进程中实现现代化的。因此说,对于当 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必须要用一种国际的、全局的、战略的视角来思考和推动,中国只 有通过改变自己才能逐渐影响和改变世界,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本身就是对构建和谐世界 的最大贡献。
二、 “和谐世界”思想的基本蕴涵
1. 以国家平等为前提,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维护并体现全人类的共同愿望[H T]
坚持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是国际法的首要原则,也是实现世界和平的必要前提。国家平等是 指国际上的各个成员国,不论大国小国、人口多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制度如何,都是 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国家主权地位一律平等,各国人民都有权力决定和处理各国的内部事 务,都有平等参与和决策国际事务的权力。在全球化趋势下,要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维 护国家和世界安全,推动国际社会的共同进步,必须要以国家平等为前提,实现和平共处。 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国家平等与和平共处原则是处理国家之间关系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国际 社会公认的发展国家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纵观世界形势,在威胁世界安全与和 平的诸多因素中,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以单纯确立符合自己国家利益要求的“世界新秩序 ”和所谓的“民主计划”为目的,而实行的各种霸权主义行径,践踏了弱小国家的利益,违 背了和平共处的原则,严重威胁到国际关系的民主进程。和平是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要 求,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和谐世界理念强调以国家平等为前提,以 和平共处为基础,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追求和平与发 展的普遍愿望和理想价值,同时也符合全世界的根本利益和发展要求。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 以国际合作为契机,以广泛交流为媒介,寻求和拓展全世界的共同利益[H T]
建设和谐世界,体现了维护国家利益与兼顾世界利益、坚持独立自主与加强国际合作之间的 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 对外政策的基准和依据。随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需要有效捍卫本国的国家利 益。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发展与全球发展日益密不可分,国家间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共同利益与人类的整体利益日益凸显。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发 展目标的一致性成为国际合作的基础,也为构建和谐世界创造了契机。世界本来就是多样性 的统一。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以及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性,但这些差异并不能完全构成国际间在各领域广泛交流与合作的障碍。构建和谐世界,必 须要在取得国际认同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和拓展各国间的共同利益,以广泛交流为媒介,以 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为纽带,通过各国政治领域的主权平等与和谐相处、经济领域的互利共赢 与共同发展、安全领域的加深互信与相互合作、文化领域的相互尊重与取长补短、环境领域 的相互协调与共同应对[2],实现各国间的互惠互利与和谐发展。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于桂荣 古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