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四大基本闻题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2)

2014-03-14 01:00
导读:二、四大基本问题的特色 基于事实判断与价值定位上的价值选择上述四大基本问题的提出,并不是对仗工整的问题拼凑,而是一个具有严密的思维体系,

  二、四大基本问题的特色

  基于事实判断与价值定位上的价值选择上述四大基本问题的提出,并不是对仗工整的问题拼凑,而是一个具有严密的思维体系,是基于中国实际的事实判断、价值定位与价值选择的统一整体。这四大基本问题都是以“什么”为起点,以“怎样”为落脚点,在具体的实践中将“是如何”、“能如何”、“应如何”三大判断与选择统一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国基本问题的逻辑与现实主线。从思想(),到实践客体与建设目标(主义),再到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最后到实践路径(科学发展),彰显了解决中国问题的逻辑与现实脉络。“什么”既是一个事实判断,同时也是一个价值定位,是我们做出价值选择的前提与基础;“怎样”是一个价值选择,是基于我国国情和时代需求而做出的合目的性的选择。从“什么”到“怎样”,体现了理论与现实、合规律与合目的、事实与价值、普遍与特殊、传承与创新、时代与的统一。

  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是要在科学认识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使其民族化、具体化、时代化、特色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要发掘马克思主义的本真内涵,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去具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教条主义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或别国模式。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事实判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发展的逻辑与现实起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其自身的科学性是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原因。“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一种价值选择。中国的具体实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民族化、具体化、时代化、特色化,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只有符合中国的需要、能够契合中国传统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应当坚持和发展的理论。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是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前提,只有准确地定位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才能让中国人民接受这一理论,并自觉地把它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应如何”,是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科学的理论所具有的自身价值指向。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中产生的,它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并谋求人类最终解放的“普适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之间的契合之处。马克思主义“能如何”,是中国社会实践主体、客体所具有的现实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现实规定。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和实际发展程度,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的领导主体所具有的条件,影响并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所发挥的实际效用以及传播和被接受的实际深度与广度。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样要求我们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定位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是如何”,是我们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前提,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有可能聚精会神地搞建设。社会主义“应如何”,是我们奋斗与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作为迄今为止最为完善和发达的社会制度,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是一个充满自由与公正的“人间天国”。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高级形态一一共产主义。然而,这只是“应然”。在现实中,社会主义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社会的现实境况,决定了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还不能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那样,而是要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为出发点,在“能如何”上下足功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才是基于我国现实国情的理性选择。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既要求对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做出总体展望,又要求对其“是如何”进行现实定位,并结合我国社会和党自身发展的现实境况,对“能如何”做出具体的规划。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最大公无私、没有任何私利的政党,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对于我们党内在本性的价值定位,也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矢志不渝的目标指向,是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应如何”的根本要求。新时期的党情,是我们党自身的现实境况,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而做出的“是如何”的判断。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能够做到的现实规划,也是我们党“能如何”的生动表现。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提出,首先是基于对十几年来我国社会快速发展所累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定位,是对我国发展现状的深刻反思与自我审视,是对当前我国发展“是如何”而做出的一个事实判断。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并汲取了国内外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针对当今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对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应如何”的价值定位。在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成了我们的“应然”选择。“怎样发展”则在科学发展的总体定位下,针对我国的现实国情而探索可行的实践路径,这是对我国科学发展这一价值定位而做出的具体选择,是对我国社会发展“能如何”的主体要求。

上一篇:浅析戴维·佩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