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建设的几个管理(2)

2014-03-25 01:09
导读:到今天来看,也继续存在着以上问题的痕迹。随着学科领域的扩大,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增多,理论专业无疑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之一,每年要培养的研究

    到今天来看,也继续存在着以上问题的痕迹。随着学科领域的扩大,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增多,理论专业无疑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之一,每年要培养的研究生数量估计数千,而能够在高校从事相应科目的教学与科研的人数有限,大量毕业生必须到各界去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甚至有相当人数的毕业生会从事与所学专业内容并不直接相关或者毫不相关的工作。当然,由于我们的专业训练中有许多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方法论要求,因此本专业的毕业生也会有较大的社会适应性,但毕竟可能会使教学双方在专业训练(或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用”在相当一段适应期中无法得到充分展示。同时,如果我们的专业建设缺乏特色(这里仅仅是假设,因此我无法回答诸如“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专业建设不能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之类的问题),培养的毕业生也缺乏比较优势的话,有许多专业如学科所属的各专业、马克思主义学专业、政治学学科中若干二级学科专业以及管科所属的专业等所培养的毕业生,都会与本专业形成很大的比较效应。当然,我们不会害怕竞争,但有一个问题:毕业生的就业是一个专业建设所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与这几年研究生的大量“出炉”有关,毕业生就业渐趋紧张,所以,我们不得不考虑培养学生的广泛社会适应性问题,考虑专业培养学生的特色问题,包括专业点扩展中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控制问题。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研究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问题,特别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着各种联系的社会事业所需人才的状况,甚至详细考虑那种所谓的社会工程师、意识形态的专门人才、谈判协调高手、危机处置能手、产业发展的谋划者等具体培养要求。一句话,专业培养一定要有特色,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也会有并且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二、各博士点的交流沟通体制与机制的建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博士点的已近十年。十年来,从最初的三个点发展到2003年的28个点(含党校、军校),各博士点潜心建设,分别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其中尤以几个最先设置博士点的院校为领军先锋,加上中山大学,已形成三个全国重点学科。他们有比较丰富的博士点建设经验和丰硕的成果,而其他后行院校也多多少少在学科建设中有自己的特点和成功的体会。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各个博士点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大家的一些经验和有效做法也无法及时推广和借鉴。由于缺少有效的组织形式和交流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诸多博士点建设到现在为止还基本处在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中。如果说这些年中也有一些相互间少许情况沟通的话,通常是在一些为申报博士点的院校开展沟通工作而举行的中小型理论研讨会上所产生的“副产品”。其实,不少院校都有进行相互间沟通的内在需求。于是在进人新世纪之后,已设博士点院校通过建立“博士点联谊会”的方式加强沟通,如2004年12月由中山大学承办的联谊会、2005年9月由河北师范大学承办的联谊会等,都收到较好的切磋交流效果。但这种方式毕竟有一定的随意性,会前没有指定准备什么“硬任务”,会后也不存在对博士点建设的任何约束性条件,确实是联谊性的。

    面临着博士点急剧扩大的情况,“联手作战”已成为一种迫切需求。在目前的状况下,“各自为战”或“放羊式”的建设对学科发展不会有利,但完全统合起来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于是我们不得不寻找另外的方式。根据政治学所属若干学科的做法,他们每年都召开系主任(现大都改为院长)联席会议,会议每年都事先确定一个主题进行准备研讨交流,因此与会者都感到有一定的收获。为了避免主办方过重的压力,联席会议尽量不组织大型的参观活动,不像现在有些学术会议也办成“嘉年华”式的豪会那样。系主任(院长)联席会议已经坚持了二十余年。当然,随着博士点越来越多,联席会议的组织也越来越困难,会议规模越来越大,而会议规模一大,集中研讨并商定问题就会增加难度。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际情况看,有几种体制架构预设:一是在现有的博士点联谊会基础上扩展,搞成像政治学有关学科的联席会议一样。问题是我们的学科规模现在要比政治学有关学科大得多,因此会议的组织不可小觑,可能维持几年就难以为继。二是先分片建立一级交流沟通体制,开展有关交流活动,这种分片可以地区来分,也可以学校类型来分,还可以不同院校博士点建设的特点来分,或者以二级学科点来分,或以理论研究的主题及类型来分,等等。在这种基础上,再建立二级沟通交流体制,由各片的当年轮值主席院校或其他相关院校派员到全国性质的交流会上进行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更多面上的情况,并带回本片发散分享。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分片不是绝对固定的,应该有一定的变动性。三是随机交流沟通方式,即由有关院校组织召开某一理论研讨会,会议上安排一定时段的交流内容和管理问题研讨,这种方式相对比较宽松自由。但不管怎样,总也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比纯粹“各自为战”要有利。四是通过网络进行沟通,由各博士点搞成自己的网页,将各自的活动情况和研究成果及时挂上并及时更新。一些具体技术性活动可在少数教师的下由研究生主要实施,但将有关不定期汇总后,由教师与研究生共同分析并制定出本校的改善方案或措施。当然还有其他的路径与方式。

    至于这些交流沟通活动的总策划,可成立不同级别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或学科发展委员会等类组织承担,但这样的类组织又不能过多,以免“‘政’出多门”、乱套。如果按二级学科来建构博士点交流沟通体制与机制,也同此思路,但操作可能会方便些。

上一篇:关于恩格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