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也许有人感到没有必要对本专业博士生的读书书目作出规定,可以由导师自行决定。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本专业博士生的培养要求如何充分体现?同一个学科的专业培养的博士生,是否应该有一些相对统一的必读书目,或者相同或相似的专业方向应该有相对统一的阅读书目?以上问题至今还未引起重视。
其次,关于控制招生规模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本专业的问题,甚至是整个乃至国民的大问题。如果整体在迅速扩大,而我们相反选择自我缩小的路径肯定不利。在本专业布点扩展的情况下,提出控制招生规模问题,显然比较敏感,因为它涉及到学生希望人学、导师希望手中有学生、新辟的博士点要“上马”等。我这里指的控制主要就各博士点的情况而言,是指我们自己心中要有控制意识和高质量意识,不要看到其他学科扩招就自己心中痒痒的。当然有人认为在一所学校中,我们这种专业想扩招也没份,研究生院不会增加招生名额。我以为,适当控制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对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要看到,大学扩招肯定与满足对人才的递增需要有关,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也不能说不无关系。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尽管眼前可能“抚平”这种难度,但它在几年后可能照样来临。并且由于多了几年的投人(无论是个人性投人还是社会投人),使得机会成本越来越高,不少研究生就业后学非所用、读到博士还找不到理想工作后的反应也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现有相对不足之教育资源的钳制,使得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情况相比,在质量控制方面出现“降格”,或者和缓一些称为“降多升少”或者“有升有降”。这里所谓的“升”,主要表现在能力、知识视野、思维方式等方面,而“降”主要表现在理论基础、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事业心责任感等方面。因此社会对学生培养的“降格”方面提出了一些批评,认为现今的大专生相当于过去的中专生,本科生相当于大专生,硕士生相当于本科生,而博士生则相当于过去的硕士生。这种舆论也许是社会用人单位的某种实际体会与策略的混合物,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得不对那些高分低能或眼高手低的毕业生“降格”使用,同时为降低成本,也有“降格”使用人才的策略考虑。
毋庸讳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我们的专业也是易受社会心理冲击的专业之一,招生太多势必影响到就业,而就业不佳又会反过来影响专业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读书再多,照样可以做各种工作,例如包括读化学的博士也可以到酒店当餐厅领班,读理论的博士更可以做领班,这不能证明其他什么,恰恰表明全民素质在提高!确实,话是可以这么说,但如果这种现象大量发生的话,不仅是对有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也表明制度安排有问题。无论新、旧“读书无用论”,其实不是人们头脑的固有产物,而是一定制度和政策扭曲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结果。
再次,关于入学考试科目的稳定和变动之间的关系。博士生人学考试科目要稳定,这是不用怀疑的。然而,随着学科研究的深人和社会实践的深化,博士生人学考试的内容要能够及时反映这些变化的话,就需要在稳定一个时段后适当调整考试科目,这也有助于纠正一些考生的“应试”心理—经连续多年参加考试后最终可以摸准“路子”。当然这里的问题关键是与考试方式问题,如加大的难度,通过口试真切了解考生的理论基础状况和研究能力、学术悟性等。
又次,对在职博士生加强严格问题。在职博士生不会给导师和学校造成就业压力,但在管理上问题较突出。因此要加强若干环节,如严格按时同堂听课和参加讨论,保证完成规定的阅读书目并及时完成和递交读书笔记等。
另外,还有对待博士生发表文章的问题,究竟是重眼前发表一篇篇的短文,还是引导他们先大量读书,同时注意引导博士生研究社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这种过程中,先强化写读书笔记这一环节,然后经常开展交流读书笔记的活动,或将博士生“学术沙龙”制度化,并根据每次报告人的主题,安排有关教师参加博士生“学术沙龙”,担当评议人。还要抓好本专业博士生与其他专业博士生的学术交往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技术性问题。当然,博士生的学术强化最终要落实在撰写高质量的优秀博士论文上,在这个问题上,尽管我们不能简单以能否进人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为唯一衡量标准,但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论文长期进不了这个系列,那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一系列毕竟是一种大家认可的社会确认机制与方式。
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更为重要。如今这支队伍十分庞大,其资源整合和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当年恩格斯引用拿破仑描写“马木留克兵”与“法国兵”的问题,同样也是我们这支队伍管理的问题之一。
仅仅从博士生管理的角度就可以引发人们思考许多问题,本文是有感而发,不仅实话实说,而且实话直说,希望引起大家的不同议论,包括对我的看法的批评。目的都是为了廓清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具体博士生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