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3)

2014-03-29 01:05
导读:四 在现代,和谐也是调整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人与社会的协调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规范和原则,理应成为当代人的共同价值目标和追求

                       四

  在现代,和谐也是调整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人与社会的协调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规范和原则,理应成为当代人的共同价值目标和追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伟大性任务。这对于大力推进和谐、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社会主义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的精神血脉,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和谐伦理的思想,也是目前处理和克服各种社会矛盾的原则和基础。

  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解决,如表现地区差异,资源浪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明和生态文明不能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保障、社会公正和社会诚信机制尚未完善等等。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应以和谐伦理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体系的精华,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大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构建的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友好相处”的社会,可见这一系统的建设永远都与人、社会、自然三大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是调节人、社会、自然之间关系,并使之和谐共处、互助共生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体系以“和合文化”和“五伦”为其核心体系内容,这一体系发端于家庭,强调个人的身心修养和境界;讲求个人对国家、民族、家庭的责任;注重个人对国家政治伦理的义务,朋友之问的诚信友爱、舍利取义;谋求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遵循由家及国的伦理理路和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讲求小家服从大家,在关键的时候可以舍小家保大家的伦理气质。同时,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十分注重“天人合一”的“天和”状态,注重对自然的“无为”、“各安其所”,尊重其他存在的存在权利和生存权利。这些思想对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是学校德育的宝贵资源。

  首先,我们要将中国传统的和谐伦理思想与当今时代的特征相结合,为青年学生成长提供轻松、民主、健康和谐伦理环境。注重家庭伦理实体的建设,使家庭环境成为青年学生启萌和道德养成的第一课堂,家庭的伦理和谐是促进青年学生身心和谐的关键因素,家庭成员的道德和谐是青年学生道德养成的模样和楷模。让家庭成为青年学生道德认知和伦理规范教育的每一寓所,让青年学生从小就具有丰富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使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其次,在和谐伦理环境的建构中,社会和谐伦理和国家和谐伦理环境的设计和营造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伦理制度和环境的制定、设计过程中,社会研究机构和国家机构就自觉担负起各自的责任,从和谐的理念出发,从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有选择地吸收,有鉴别地运用,做到古为今用,制定科学合理地,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伦理制度和道德规范,创设一种和谐、宽松、处在,同时又不失监督和评价的伦理环境和道德氛围。

  其次,注重道德养成教育和伦理认知教育。用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中的经久不衰的人类普遍的道德情感和规范教育和弓l导青年学生,注重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和经典伦理的作用,让道德养成和道德体验成为道德教育和引导的主要范式,体验是道德教育和伦理感知的本体,道德体验教育的关键是注重心灵的交流和反馈,德育效果的试金石就是看是否体验。正如美国一所科技馆门前的标语那样:“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虽然这是出于科学体验的目的,对道德教育和体验,具有同等的效果。只有让青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伦理认识后,在生活中体验,领悟,才能达到道德养成的目的。

  学校德育就是吸取中国传统和谐伦理的精华,使青年学生养成正直、仁爱、诚信、勇敢、礼貌的优秀品德;培养青年学生“仁爱之心”、“礼法之道”、“重义之情”、“智慧之光”和“诚信之德”;增强青年学生“重义轻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社会”的情怀,最终达至身心和谐之目标。保证青年学生在一种积极、健康、向上、充满爱心的和谐环境中成长。

  当然在学校德育中,在继承和发扬整体主义道德传统的同时,也应注重辨别和纠正中国中的不合时宜的糟粕,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资源。

  再次,注重信息社会时代的网络空间的和谐伦理建构。网络技术的兴起和网络社会的形成使人类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生存时代和生存空间,人的身份被遮蔽,人的物质属性被符号化和数字化,导致人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而这一环境又是一个“地球村”,手指轻轻一按,尽知天下事,尽至天下路。这样一个完全“虚拟的空间”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许多的不和谐因素。人作为社会的主体的伦理责任被消解,而作为网络空间中的符号化的主体的主体性又被强化了,这绝对导致了人的异化和身份的流变,从而使得网络空间中出现了伦理的缺失,伦理的失范和道德的沦丧,学校德育对此也显得束手无策。在研究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之后,就应该从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中吸取营养,自觉构建网络空间中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注重“个体”的道德养成教育,注重规范制定和体系的制定,中国传统和谐伦理中的“仁爱”精神要求个体应“慎独”,由此能使道德主体不仅仅是局限于社会所要求的底线伦理层次,还具有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超越性精神。此外,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讲究“时中”、要求达到“天人合一”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网络主体,消除网络空间的伦理缺失的倾向。以实现网络和谐,追求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网络社会的“人”际和谐;“虚拟人生”与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和谐统一;以及网上与网下的人格的和谐统一的“四重和谐”。

上一篇:试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式的重新建构及推进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