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的阶级、政权及其他(上)(3)
2014-08-13 01:05
导读:◎第三世界的工人与农民 二战后兴起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并不完全等同于60年代兴起的新左派。新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反映了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研
◎第三世界的工人与农民
二战后兴起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并不完全等同于60年代兴起的新左派。新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反映了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研究中所发生的变化,并致力于表达第三世界的看法。正因如此,不论人们怎样评价这种变化,对这种变化的研究都是十分有益的。这种变化导致新马克思主义者自认为在精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在实际上又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一定差距,按福斯特·卡特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要从核心地区,而新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从边缘地区角度的来看待帝国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阶级的分析主要建立在对欧洲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并强调工业无产阶级的解放,而新马克思主义者则更注意其他潜在的革命阶级。
三、马克思主义十分注意客观的因素,新马克思主义者更强调主观因素,如意识,文化等的作用。
四、马克思主义十分乐观地看待发展,新马克思主义则更希望在发展与生态之间寻找某种平衡。[8]
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都希望寻找新的社会革命力量,以砸碎帝国主义的“依附锁链”。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一种特殊的政治观点来考察不发达国家社会阶级形成的特征与范围,激起了人们更大的兴趣。
很多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些国家正经历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的资产阶级在逐渐成长起来的工业无产阶级的支援下,通过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将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到那时,工业无产阶级也将成为把社会主义革命推向前进的先锋队。依附论者则认为这些国家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也不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独立的斗争所建立起来的,因此下一阶段革命代理人已不是工业无产阶级,而是处于社会最低层的广大群众。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这些重大问题愈上,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联合主要是由于他们谨慎而有条理的研究方法,而不在于意见一致。他们很少确定民族资产阶级的作用,但对资产阶级的政治设计,对它或其他阶级,阶级中的各派别以及正在形成中的阶级关系很感兴趣。正是这种兴趣使得人们对国家及如何运用国家权力倍加关注。[9]
马克思主义者一般承认,工业无产阶级在贫苦农民的支援下将成为社会革命的主要支柱,但到了60年代,部分是由于依附论的影响,无产阶级的地位有所“下降”,这种情况反映在有广泛影响的“工人贵族”理论中。列宁曾认为帝国主义大量掠夺所产生的剩余,可用来收买本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即工人贵族,使他们成为本国制度的拥护者。这种观点被沿用到第三世界的阶级分析中,普遍形成了对本国无产阶级的潜力过低估计的看法。例如,阿莱依(G.Arrighi)和索尔(J.S.Saul)就认为,从殖民时代开始,一部分非洲工人就不断分享本国上层集团从农民那里榨取来的经济剩余产品来满足自己挥霍性的消费,“在殖民时代就建立起来的较高的工资制度保证了劳动队伍中一部分高收入工人的稳定性,他们的高收入证明了割断与传统经济的联系是对的。反过来,这种稳定又推动了高收入工人的特殊化以及他们更有利的谈判地位,同时进一步增加了一小部分工人的收入。而他们就代表着热带非洲的无产阶级,他们享受着高于非技术劳工三倍的工资收入,和那些受雇于行政机关及外国人所办企业中的精英和次精英一起,构成了我们称之为热带非洲的工人贵族。”[10]
这种经济方面的利益一致,其政治含义就是这个“严格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对于在制度上谋求革命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是现存制度的受惠者。工业无产阶级既然不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剩下的唯一选择只能是农民了。在这种意义上,农民被期望承担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于是,学者们开始对农民作为一支政治力量和一个持久的社会实体重新作了积极的评价。埃里克·沃尔夫就认为,农民在墨西哥,俄国和中国、越南、古巴和阿尔及利亚的革命斗争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1]随之而起的则是一股对农民作用过度拔高的学术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