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10)
2014-12-18 02:06
导读:他们随之提出了基本需要的发展战略,并要求改变单纯用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发展的标准。发展必须在教育、农业、人口控制和政府改革方面都取得进展,
他们随之提出了基本需要的发展战略,并要求改变单纯用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发展的标准。发展必须在教育、农业、人口控制和政府改革方面都取得进展,使社会具有更大限度的平等。换言之,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获得了发达国家环境主义者及工业化批评者们的支持,他们认为拼命的工业发展在加速耗尽地球的资源,污染环境,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这些学者的观点集中体现在著名的罗马俱乐部1971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中,他们要求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过度到全球的均衡,"全球均衡状态的最基本的定义是人口和资本的基本稳定,倾向于增加或减少它们的力量也处于认真加以控制的平衡之中。"即所谓的零增长战略或极限增长论,其看法是,受资源与其他一些条件的限制,经济的继续增长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然而,如此一来,发展中国家就会永远停留在"不发达阶段",永远也不可能摆脱贫穷落后的命运了。由于此种缺陷,改良主义的观点在发展实践中没有多少市场,但它却使人们再一次认真思考发展的最终意义并使发展中国家在制订发展政策时,更多地考虑综合发展的问题。
虽然发展理论仍处于发展之中,但由于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学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其总的趋势与初期相比已发生了如下变化:1,由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衡量标准改变为以社会的总体发展为标准,尤其是关注普通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平等现象的减少;2,由以西方为出发点来研究发展转到以第三世界为出发点,进而以全球为出发点;3,由单纯的工业化到考虑人类的环境、资源利用等问题;4,由封闭式的发展战略转变为开放式的发展战略,由第三世界的发展战略转变为全球的发展战略。也许,最重要的是,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理想,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对第三世界广大人民来说尤其如此,发展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手段。至于发展研究本身,正如托尼所说,其核心是"一种知识分子试图发现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不平等和贫穷的根源的愿望"。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发展研究主要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学术努力。这种学术努力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为社会所接受,并不属于学术讨论的范畴。不过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已经知道,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发展理论是一种理想,而发展战略则是实现这种理想的手段。知识分子的学术努力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历史的发展,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但无论如何,这种学术努力的价值是不应忽视的。当我国终于跨入了发展的康庄大道时,回顾和了解他人的经验和成果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必要。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