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9)
2014-12-18 02:06
导读:在70年代早期出现的项目评估及微观计划方 法学 的发展可视为新古典主义的开放式经济理论的又一种延伸。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各种
在70年代早期出现的项目评估及微观计划方
法学的发展可视为新古典主义的开放式经济理论的又一种延伸。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各种不稳定性和危险性使得政策制订者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怎样分配稀缺的投资资源,他们只能对市场的无能作出实用主义的反映。实际上,在发展中国家,社会支出及其利润可能与私人支出及其利润严重脱节,所以,从70年代开始,第三世界的政府和投资机构都开始广泛使用社会成本收益的观点来评价投资项目。这一学术观点的出现适时地满足了形势的需要,而李托和米勒斯1968年出版的《工业分析便览》则是这派观点的代表之作。
项目评估技术的特点一是用纯现实价值标准来作出投资决策,它完全以新古典主义的假说为依据,该假说认为经济部门占有了全部信息,市场功能健全,在项目中不存在治外法权或相互依赖性,经济联系未遭扭曲。其二则是主张用国际价格作为贸易货物的影子价格,对小国而言,它进口时使用离岸价格而出口时只能使用到岸价格,与此相反的是,大国用进口的边际成本用于进口,用出口的边际成本用于出口,这样就使弱国在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把国际市场价格作为贸易商品的影子价格就意味着向第三世界国家开放了一系列机会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贸易的实际条款。
这类观点可以说是沿着实用主义的方向发展了新古典主义,其缺陷在于它忽视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它们的国内问题,并把决定国际贸易的条件看得过于简单。
尽管如此,这些看法还是促进了发展经济学中成本收益观点的发展,并推动学者们把这些方法应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整个经济状况。这使得原来集中于私人微观层次上的项目分析范围扩大到了发展中国家广泛的公共领域和福利领域,其特点是集中于计划,所以它实际上是要求比现有的发展中国家的"计划"集中使用更多的资源和人力。不过,社会成本收益的方法虽然对评估社会各部分的资源分配有用,对其投资决策依然无能为力,尽管如此,它还是构成了发展中国家微观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而在宏观的层次上,新古典主义的贸易与增长理论的实际价值则依赖于人们如何评价自由贸易这一古老的命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赖尔对于上述观点持不以为然的态度,他认为发展经济学的建议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幼稚的,凡按此行事的国家都没有前途,而南韩和台湾不照此行事反而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因而,他认为应该重视市场的作用,很多国家市场的失败并非市场本身的原因,而是由于政府的干预-政府的干预和无能使事情变得更糟。他的观点当然也触及到某些问题的实质,但他却忽视了市场是需要政府来保护的,更何况"重视市场"本身就是一种政府行为,在发展战略中要屏除政府的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
六,发展思维的新趋势
与新古典主义同时兴起的还有被西方学术界称之为改良主义的发展理论。这派学者关注的是三个领域:就业;农业与农村发展;以及随着增长而出现的不平等,贫穷和再分配的问题。从60年代开始,随着发展中国家档案资料的的改善,很多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开始了经验研究,库茨涅茨与一批学者首先发现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还要不平等;另一些人则关注二元主义在发展中国家是否消失,结果他们发现情况变得更糟,由于在科技方面存在的国际二元主义,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高增长率,造成了就业方面的二元状态,少部分人的较高工资与绝大多数人在生存边缘挣扎的状况同时并存。特伦汉蒙则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远比预期的严重。这些现象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发展的意义,正如西尔斯所说,一国的发展包括如下问题:该国的贫穷,失业与不平等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这些问题变得不那么严重了,我们可以说该国确实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如果这些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尽管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将这种结果称之为发展仍然是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