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8)
2014-12-18 02:06
导读:新古典主义对进口替代政策的批判清楚地反映了他们的总体观念,即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依靠价格机制在竞争市场中的作用,而不是依靠行政控制和计划去
新古典主义对进口替代政策的批判清楚地反映了他们的总体观念,即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依靠价格机制在竞争市场中的作用,而不是依靠行政控制和计划去获取最有效和最大限度的增长。
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主要以李嘉图的比较成本为出发点,并直接得益于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在本世纪初综合了生产、资本与劳动诸种因素的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假设。他们认为,各国生产商品的机制不同,但都是适合该国的国情的。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要素密集,而国际间的要素流动是不存在的,所以拥有不同要素密集的国家应该生产适合自己生产的产品。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存在着商品价格的差异,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生产的成本不同,生产成本的不同又在于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差异,而要素价格的差异又在于不同国家要素丰裕程度的不同,可见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输入要素贫乏的产品,输出要素丰裕的产品对双方都有利。国际贸易还能使原来静止的要素和产品在国际间转移,导致产品价格的逐渐持平,进而消除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新古典主义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从发展的观点看,所有的国家都从市场和贸易中得到了好处,一国总是出口本国要素丰裕的产品而进口要素贫乏的产品,因而,在国际贸易中,相关的要素价格是趋向于均等的。也就是说,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当它大量出口这种资源密集型的产品时,可以将其价格逐渐提高到资源稀少的国家相同的价位上。其暗示是,第三世界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通过自由贸易最终可以提高本国劳动力的收入,使工人分享到国际贸易的好处。
这种国际贸易理论为新古典主义的开放经济模式奠定了基础。要素价格趋向于均等的论点表明,劳力丰富的国家可以通过出口贸易来提高真实工资,减少资本费用,并最终使人民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果实。具体地说,发展中国家应该生产劳力密集型产品,并以开放式的发展战略取代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这种开放式发展的乐观主义也遭到了各种非难。莱昂裼夫早在1947年就对美国的出口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美国出口的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大量的农产品和轻工产品,进口的反而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新古典主义的说法完全相悖。其次,发展中国家的要素市场未必如预料的那样完备,各种要素未必能在国内自由流动。其三是根本未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失业和半失业的问题,而事实证明,随着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失业将是发展中国家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其四,50-60年代的国际贸易条件对发展中国家并不有利而是十分苛刻。
为弥补新古典主义的上述缺陷,一些学者们所作出的努力是试图把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理论与新古典主义的增长理论联系起来,其代表人物是科登。他在1971年阐述了贸易对增长率的影响,并归结为以下几点:1,冲击效应,稳定的不断增长的现金收入对人们的冲击;2,资本积累效应,一部分现金被用于重新投资,而不断增长的投资又推动了永久性的收入增长;3,替代效应,资本货物本是需要进口的,贸易可导致其相对价格的下降并可将节余的资金用于消费品生产;4,收入分配效应,有利于大量生产出口产品的生产要素,假如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储蓄偏好会增强并导致资本积累率的提高;5,要素加权效应,假如产品增长是一个资本劳力供给的加权平均数,假如出口使用的是一种快速增长的要素,那么增长的出口对于增长和收入都会具有增殖效应。
科登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阶段性比较优势"的观点,即随着一国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和真实工资的提高,比较优势将发生变化,这就迫使它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一批发展中国家转向之后,将会有另一批发展中国家来填补其空白,这样的过程如果持续下去,所有的国家都会受益,这对于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会使其陷入发达国家控制的市场需求陷井之中的依附论理论是一个重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