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5)
2014-12-18 02:06
导读:因而,舒尔茨认为,在传统农业中,由于生产要素和技术状况不变,所以持久收入流来源的供给是不变的;另一方面,农民持有和获得收入流的偏好是不变
因而,舒尔茨认为,在传统农业中,由于生产要素和技术状况不变,所以持久收入流来源的供给是不变的;另一方面,农民持有和获得收入流的偏好是不变的,所以对持久收入流来源的需求也不变,这样持久收入流的均衡价格就长期在高水平上固定不变。这就表明来自农业的收入流的价格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传统农业中资本的收益率低下。所以传统农业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收益率低下,因而不可能增加储蓄和投资,也无法打破长期停滞的均衡状态,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寻找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增长源泉。
舒尔茨提出的具体措施为:1,建立适合改造传统农业的制度,2,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3,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看法,不仅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这股学术思潮与同时兴起的农业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发展的趋向,使发展中国家重新重视农业的作用,并由此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的浪潮。
绿色革命几乎可以包括一切农业方面的技术革命内容,这场革命是1959年从菲律宾水稻革命开始,随后扩展到印度,墨西哥,缅甸等国的运动,从种子、化肥到技术,从有效的管理到定时、定量地供水供肥,这场运动几乎涉及到农业生产的一切方面,其效果是使产量倍增。从一个时期来看,绿色革命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在70年代未80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又掀起了第二次绿色革命浪潮。这次浪潮使很多学者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也认为,技术进步在农业部门取得成效并贡献出相当利润是可能的,因而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讲,政府应集中解决农业与就业两方面的问题来推动发展。
实际上,发展农业的紧迫性往往是以另一种形式引起人们关注的,那就是世界上很多地区,尤其是热带非洲每年尚有成千上万的人在饿死,在那里,吃饭成为最重要的生存权利。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同期的世界粮食市场上粮食过剩却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所以,根本的问题是饥民缺乏足够的购买力,这再次显示出发展本身的重要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对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注
无论采取何种发展战略,都必须由国家来执行。问题是二战后在若干第三世界所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并不支持那些认为只要获得独立,就可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顺利转变的观点。从50年代到60年代,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似乎都确立了以集体暴行,军事政变与社会分裂为特征的政治模式,发展的主题似乎已被挫折和失败所取代。面对此种现实,学者们不得不承认,以前对第三世界发展的乐观主义预测是苍白无力的,第三世界的发展过程远比发达国家复杂。一个以前在发展研究中被人忽视的问题重新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那就是无论采取何种发展战略,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执行机构,因此对国家政权的研究成为了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学家的成果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实际上,当经济学家在经济领域关注发展问题的同时,政治学家和
社会学家也在各自的领域关注同一问题,并综合各门学科的成果提出了现代化的概念,而发展则可视为现代化的一种手段。以阿尔蒙得为代表的一批政治学家,首先注意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经济与文化的变化涉及到全国,而政治变化的过程却完全被城市的精英所控制,结果是乡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政治结构。社会各个层面不平衡发展所产生的矛盾使政治机构不能有效地反映整个社会的变化,势必诱发政治动乱。
安德林则指出,政治变化的基本前提是群众政治信仰的变化,作为政治权力的掌握者,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例子都证明,凡未能及时满足群众期望的政府都极易垮台。维基·兰德尔与罗宾·西奥博尔德进一步分析了政治在新形势下的涵义,他们指出,如果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理解资源这个词的含义,政治可被视为人类分配稀缺资源的一种方式。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处于世界著名的贫困地区,在这些地区,人类为维持自身生存的一切必需品几乎都成为了稀缺资源,这就迫使社会把一切都纳入了政治的轨道。在这样的形势下,任何政府如不能尽快发展生产,改变贫困的局面,要想搞好分配,满足群众的期望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