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7)
2014-12-18 02:06
导读:弗兰克沿着这条思路进一步提出了"依附"的概念。他认为这种依附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和当前世界资本主义的结构所造成的,第三世界被迫接受生产的
弗兰克沿着这条思路进一步提出了"依附"的概念。他认为这种依附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和当前世界资本主义的结构所造成的,第三世界被迫接受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主要为满足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而生产,从而使自己依附于发达国家。第三世界的上层领导人加入了这种依附体系,他们不去创造本民族的独立的经济活动方式,而是甘愿充当买办。他们的生活方式依赖于中心地区经济上层的活动,并帮助中心的统治阶级将自己国家的剩余产品转移到国外,因而世界上存在着一条依附的链条,"由中心城市和卫星地区组成的整个链条,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大都会,延伸到卫星国的农场主或农村的商人,这些人既是当地商业中心的卫星,又有自己的卫星,那就是农民。"
沃勒斯坦沿着另一条思路继续发展了依附论,他认为弗兰克的局限在于仍将不发达现象作个案分析,而只有把低度发展现象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周期性节律和长期趋势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低度发展现象。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只要有利可图它就要继续生产,直至扩张到利润的边际为止。所以,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世界经济而非民族国家的现象。沃勒斯坦由此构筑了他的世界体系论。与弗兰克一样,他的世界体系是由边缘的剩余价值流向核心构成的,但与弗兰克的区别在于,他不仅用国际劳动分工和技术领先来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能占有第三世界的剩余价值,而且考虑到了政治的因素,即政治力量的不对等强化了世界的不平等。核心经济能够发展出强大的国家机器,而边缘经济只能产生弱小的政权,这意味着它们无力控制与国际经济相联系的条件,其从属的经济地位由此变得更加确定。沃勒斯坦认为,边缘地区的头面人物即买办,是核心地区侵占第三世界剩余价值的帮凶,所以,当今世界只有一个经济体系,在形式上被确定为资本主义。这个世界体系的基本现实就是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阶级斗争,第三世界只有砸碎国际间不平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完全脱钩才有可能健康发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无论依附论有多么偏颇,它却是在发展研究中首次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来研究发展问题的理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即我们之所以穷是因为帝国主义的剥削,是国际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构成了我们发展的障碍。反映在一国的政策上,则是进口替代政策更容易获得人心。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依附论给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固然可以缓和国际收支矛盾,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并减少被国际资本剥削的可能性,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易于形成一种封闭型的低效率的经济。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国策不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无法与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接轨,势必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这个意义上,依附论虽然深刻地阐述了当代国际经济体系的不公正性,在发展战略上产生的负面效应似乎更大一些。
五,开放式经济发展与新古典主义的复兴
从50年代到60年代,不仅拉美,很多亚非国家也奉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这倒并不是依附论的影响,而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将其看作是工业现代化的一条捷径。而后发展国家在初始阶段往往也只能奉行这样的政策,事实上19世纪欧洲多数国家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开始工业革命的。但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进口替代政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人们逐渐认识到一国的资本积累和发展是不可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分开的,新古典主义在此情况下再次得到了复兴。
新古典主义因其坚持要恢复亚当·斯密等古典学派的基本原则而得名,它的要点是批判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强调开放式的经济发展和与国际经济的接轨。随着这股思潮的兴起,新古典主义和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式经济发展成为80年代发展理论的主流。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新古典主义对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维纳,哈伯勒,鲍尔等人认为进口替代的主要问题在于,它干预了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并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出口初级产品并以种植经济为主;其次,替代进口工业的回报率相当低,甚至常常亏损,因此应鼓励出口以便有足够的外汇购买必须进口的机器、原料乃至食品。而科登早在1971年就认为,对幼稚工业的保护只有临时性的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些扭曲的要素市场,临时性的保护是有必要的,即便如此,保护也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更好的办法是用税收和补助政策来纠正要素市场对资源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