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6)
2014-12-18 02:06
导读:于是,一个以前为人所忽视的问题被提上了发展研究的日程:即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而政治发展又需要经济提供一
于是,一个以前为人所忽视的问题被提上了发展研究的日程:即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而政治发展又需要经济提供一个富裕的基础。既然实践证明两者不能同步进行,那么谁更应处于优先的位置?由于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在独立后都未建立起稳定的政权,政局的不稳定往往导致官员的短期行为,在此情况下要政府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有所作为,显然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政局稳定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政治学家也不得不放弃了以往以政治民主化为导向的政治发展模式,提出了政治腐败,现代化崩溃等新的概念,认为在这些国家中,各种社会力量赤裸裸地相互对抗,社会缺乏基本的共识,也就缺乏经济发展最起码的条件。亨廷顿是这派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在第三世界的发展初期,公共秩序的破坏将代替社会稳定和政治民主化。这是因为社会的不平等加剧,人民对发展的期望落空所造成的。人民的失望转变为不断要求政治参与的压力,而第三世界的政治机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移植形式,都太脆弱以致无法吸收或承受此种压力,其结果便是长时期的政治腐败和混乱。因此在所谓的政治发展之前,必须首先保持政治稳定。实现政治稳定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建立坚强的政治组织,所有较为成功的第三世界国家,莫不是把政治目标放在首位,经济目标放在第二位或是第三位而获得成功的。亨廷顿还指出,政治常常并非社会经济变化的被动结果,而是此种变化的决定因素。由此的结论是,不发达状态最主要是缺乏政治秩序的结果。
由于这派学者强调政府在发展中的作用,学术界通常称之为强大政府学派,其宗旨为把稳定的政治秩序放在首位,因此建立一个强大而有效率的政府应成为发展中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发展研究在社会、政治和其他一些相关领域的进展,无疑扩大和深化了人们对发展的认识,那就是发展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总体变化过程,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同时,它也使发展研究向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层次上发展。但是,强大政府学派虽然提出了问题,却并未解决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一个基本的难题:政府要强大稳定,就必须有足够的物力财力来建立一个有效率的行政机构和相应的军事力量;因此,如果经济虚弱,政府也就不可能强大,而发展经济的先决条件又是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府,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怪圈。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局势动荡不安,本质上是这种两难困境的反映。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强大政府学派虽然提出了问题,却并未解决这一问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结构主义与依附论
针对强大政府学派的弱点,一些学者认为应该考察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与国际经济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历史特征。他们从西方的历史经验中得到启示,认为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无论英国还是荷兰,国家政权都不十分强大。因此,必须另辟蹊跷,才能在发展理论上有所突破,在发展研究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依附论,就产生于这种背景下。这批学者主要以拉丁美洲为研究对象,首次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开始站在第三世界的角度考虑发展问题。
他们认为不发达状态是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在恶劣的贸易条件下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所导致的结果。换言之,不发达是一种结构性问题,是
世界经济不合理的结构所造成的。他们从马克思,尤其是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论述中得到了如下的启示:资本具有创造世界市场的倾向,由此形成的世界市场,各国在其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西方列强处于支配的中心地位,亚非拉国家则处于边缘的被剥削的地位。西方的发达是西方列强暴力分配世界市场诸价值的结果,是在很大程度上掠夺不发达地区剩余价值的产物。只有中心国家才能在世界贸易中获利,而边缘国家却吃尽了苦头。依附论的理论先驱者巴兰指出,任何一个国家潜在的经济剩余都是十分巨大的,因而并不存在一国依靠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障碍。然而,第三世界的剩余产品都被发达国家侵占了,所以才造成了第三世界的经济停滞,技术原始和社会落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