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我国今后政治发展的目标定位(7)

2015-01-30 01:31
导读:"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21)虽然有些言过其辞,但也不乏对后发展中国家的警惕意义。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

"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21)虽然有些言过其辞,但也不乏对后发展中国家的警惕意义。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和社会结构的大变动,社会不仅使原来的各种矛盾暴露而集中,同时也滋生着崭新的矛盾与冲突。这就给社会稳定和政治体系提出了无法逃避的挑战。如何处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微妙平衡,是我国今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主题。就目前看来,我国政治发展能得以较稳定而有序得进行,主要得力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空间的扩大,亦即在渐进式的改革策略中我国实现了政治的稳定。但从长远来看,经济改革的绩效终究有其限度,加之经济自身的运行周期,政府从经济发展中获取的稳定资源将面临困境。同时,随着社会自由度的扩大和社会自身力量的成长,社会对政治体系也会提出新的要求。因而政治体系的改革将不可避免,尽管时间可能有早晚。也就是说,政治稳定的实现只能依赖于政治体系自身和社会对政治体系稳定而持续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法治和参与。就法治而言,政治运作遵循法治的轨道有规则有秩序地进展,既可将社会的矛盾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予以化解,更能使政权体系的运作获得更多的合法性资源和稳定发展的社会支持。就参与而言,主要是随着今后我国社会发展对参与需求的增加,有效而持续的参与是政治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只有通过扩大的公民参与,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得到聚合和表达,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最深厚的根源才能得以遏制。可见,政治稳定前提下的政治发展也客观上要求参与的扩大和法治的健全。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参与的扩大、法治的健全和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任何一方面的发展均直接影响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只有三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使我国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因而,我国政治发展在目标定位上也就意味着这三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作者:刘伟
安卫华
单位:北京大学 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 2000级硕研
北京大学 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 1999级硕研
联系方式:北京大学47楼2104室 刘伟
邮编:100871

注释:
(1),加布里埃尔 A阿尔蒙德,小G 宾厄姆 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418。
(2),参见:塞缪尔 P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3),参见:杨旭明."西方政治现代化理论述评",本书编委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与行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戴维 米勒、韦农 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563。
(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6),参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79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29。
(9),参见: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7。
(10),江泽民."江泽民主席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载于《人民日报》2001年3月26日第一版。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84。
(12),参见:王辉.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68。
(13),戴维 伊斯顿.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39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14),参见: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51页。
(15),参见:徐湘林."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中国渐进政治改革",北京:战略与管理,2000(5)。
上一篇: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创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