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结(8)
2015-08-09 01:09
导读:1999年11月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和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召开了一次讨论台海两岸民族主义的学术会议。参见林佳龙、郑永年主编的《民族主义与两岸关系─
1999年11月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和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召开了一次讨论台海两岸民族主义的学术会议。参见林佳龙、郑永年主编的《民族主义与两岸关系──哈佛大学东西方学者的对话》,新自然主义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出版。
宋强、张藏藏、乔边等,《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中华工商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41页。
引自李白的「侠客行」一诗,见房宁、王小东、宋强所着《全球化阴影下的中
国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375页。
参见《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524页。
徐迅,《民族主义》,第54页。
见2001年11月12日《报刊文摘》、2001年第11期《传媒》等报导。
林秉贤,《社会
心理学》,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页。
刘晓波,「垄断舆论和灌输仇恨的恶果」,《争鸣》(香港),2001年11月号。
徐迅,《民族主义》,第153页。
这是朱智勇在与笔者的一次讨论中提出的观点,此观点尚未正式发表。
有人在网站讨论中披露,1998年6月29日克林顿到北大发表讲演时,当面抨击美国内政外交政策的几位学生代表如今多数都在美国生活,其中词锋最利的一位女生据说已嫁给美国人,成为身体力行的「国际主义者」。
王力雄,「武器消灭不了仇恨」,《开放》(香港),2001年11月号。
如包遵信、刘晓波、任不寐等人发起的「致布什总统和美国人民的公开信」,先后有1 000多人签名;还有朱学勤、徐友渔、秦晖等人也发表了声明。
还有很多发出正义声音的人士与媒体,在此不一一列举。
《财经》(北京),2001年10月号。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庄礼伟,「9.11事件与全球变迁」,《南风窗》(广州),2001年11月。
德国纳粹法西斯主义的德文原文是Nationalsozialismus,中文即民族社会主义(缩写是Nazismus,故音译为纳粹主义)。
引自朱庭光主编的《法西斯体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11页。
出处同上。
刘军宁,「民族主义四面观」,出处同注,第16页至第17页。
孙立平,「汇入世界主流文明──民族主义三题」,《知识分子立场》,第372页至38 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