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的公共领域与流产的政党营销—以“宋教仁
2015-08-07 01:07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放大的公共领域与流产的政党营销—以“宋教仁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放大的公共领域与流产的
放大的公共领域与流产的政党营销—以“宋教仁案”为考察点
内容提要:政党与票选是现代民主制度的两个特征,而这种特征要真正融入民众的政治生活,必须以一定的公共领域及在此之上所展开的政治营销为前提。检讨民初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为组成责任内阁而展开的国会竞选活动,发现民初的政治发展受挫及宪政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黩武主义;即后来孙中山讲的“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关键词:政治营销 宋教仁 政党政治 政治选举
民国以还,宪政史上有不少令人揪心的话题。国人急切追求的目标多次眼看就要变为现实,却又在刹那间失之交臂。以宪法为基础的民主制度就其表征而言,至少有两个象征物:政党与票选,而这种表征欲真正融入民众的政治生活并正常运作,必须以一定的公共领域及在此之上所展开的公开而合法的政治营销为前提,否则就徒具其“征”。据此,检讨清末民初的政治发展及宪政失败的症结,最具个案研究价值的当推民初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为组成责任内阁而展开的国会竞选活动。
一、清末急剧膨胀的公共领域
所谓“公共领域”,按哈贝马斯解说,当指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能够形成公众舆论的领域,它应对所有公民开放。当人们在不必屈从于强制高压的情况下处理有关普遍利益的事务时,也就是说在能够保证他们自由地集会和聚会、能够自由发表其观点时,公民也就起到了公众的作用。哈氏认为德国具有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的特征为:主要成员是一般的阅读公众,主要由学者群以及城市居民和市民阶级构成。其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最新的出版物上。“随着这样一个阅读公众的产生,一个相对密切的公共交往网络从私人领域内部形成了。”公共领域形成的特征是:一、读者数量急剧上升,与之相应,书籍、杂志和报纸的产量猛增,作家、出版社和书店的数量与日俱增。“尤其是作为新阅读文化之社会枢纽的读书会也建立了起来。”二、各类会、社、团的增加。社团大量出现的进步意义,“与其说是因为其组织形式,不如说是由于其显著的功能”。新式社团“是通过招募而由私人成员自愿组成的。在协会内部,人们平等交往,自由讨论,决策依照多数原则。在这些一定程度上还把市民排斥在外的协会中,后来社会的政治平等规范得以贯彻实施。”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征之于清季,哈氏所描述的这些公共领域的特征早在19世纪末就显露出端倪。变法维新期间报章及各类社团的数量大增,且报章上有关各地读书会的报道也时有所闻 。不仅如此,梁启超有关“合群”的论述还进一步从学理上论证建立公共领域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意义。“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所谓“独术”,“是人人皆知有己,不知有天下”。“群术”,即使民众“群合而不离,萃而不涣”。西强中弱,在于“泰西群术之善”。梁氏还身体力行,积极参与拓宽公共领域的活动,如办报纸、兴学堂、立学会等。
自1901年慈禧推行“新政”之后,公共领域得以进一步扩大。所谓“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原先康、梁发动的变法维新重新启动并使之合法化,其间于公共领域的扩大关系最大者当推1905年的废科举。此举的意义远非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它意味着传统的读经——科举——入仕的正途被诸塞,官僚政治系统与传统教育系统的高度一体化的格局被打破,政治资源由有计划分配变成了无计划配置。由于切断了知识分子加入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常规渠道,读书人的政治地位呈下降之势,但他们的文化地位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反而呈上升之势。原因是读书人的价值观及成就取向由单一而多元,由专注四书五经转而面对一个无限广阔的知识空间,文化及出版界的精英人物铆足了劲,将有关新知的出版物大量投放市场,文化市场一下子激活起来。文化产品的制造与消费似乎在你追我赶。从消费群体一极来看,据学部的统计,1904年在新式学堂就读的学生总数才92,169人,而到1909年急增至1,560,270人,而今人的研究成果表明,辛亥前夕学生数为300万,是1905年的12倍。这300万人有不少就是哈氏所讲的“阅读公众”,他们凭藉新式媒体、学会、社团等,在思想和文化领域内的影响力较之传统的绅士要大得多,其活动空间就像他们阅读的书目一样在不断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