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的公共领域与流产的政党营销—以“宋教仁(4)
2015-08-07 01:07
导读:在筹备南京临时政府及临时政府成立后,宋氏仍是最主要的法规起草人(他任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但由于在采用内阁制还是总统制问题上与孙中山等人
在筹备南京临时政府及临时政府成立后,宋氏仍是最主要的法规起草人(他任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但由于在采用内阁制还是总统制问题上与孙中山等人有分歧,宋氏的内阁制方案在被指斥为自谋总理的声浪中遭到否决。但其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鉴于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已成定论,遂改采内阁制,并对总统的权力作了诸多限制,以总理和国会作为国家的权力中心。孙中山等人这种因人事而立法的做法一直受到后人的诟病,相形之下,宋氏的政治构想具有前瞻性。
临时政府北迁后,4名同盟会会员入阁,宋氏出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数月后唐氏内阁在直隶总督人选问题上因袁世凯及其党羽从中作梗,迫使唐氏内阁瓦解。宋氏认为这是非真正的政党内阁所致,同盟会的4名阁员随即辞职。
依照《临时约法》的规定,1912年8月10日袁世凯公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及参议院议员和众议院议员《选举法》。参议院议员由各省议会选出10名;另外,加上蒙、藏、青海、华侨的名额,总计274名。参议院议员任期6年,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院议员取“人口比例主义”,以各省区每80万人选举1名,一省人口如不足800万的也选举10名,总计596名,议员任期3年。参众两院合计870名议员。选举采取复选制、大选区制,所定选民资格仍有较多的限制,但较晚清宽大。同年年底和次年初,全国举行国会议员选举。在这期间各党各派及临时参议院的议员均忙于参选,“北京没有什么大可注意的政潮,而在各省的选举竞争,闹得烟雾迷天”。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合法途径来夺回革命的果实几乎是摆在革命党人面前唯一的选择。革命党内部由谁来担纲呢?精神领袖孙中山自辞去临时大总统后,醉心于建铁路,不太过问政事。黄兴在临时政府北迁后暮气已深。可以说由宋教仁挺身而出,举起大旗,是革命党人的不二选择。就个人的禀赋、才能、谋略、志趣而言,在革命党内部能担纲并孚众望者也只有宋教仁。宋教仁虽刚及而立之年,但也是革命“元老”之一。重要的是他先后办过《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民立报》等政论报刊,是革命派的主要政论家。其革命人生、报人生涯、从政经历,表明他是革命党人高层中以现实的态度、奋发进取的一位民主斗士。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欲争得议会中之多数,仅靠已呈颓势的同盟会的班底就显得势单力薄。如果说当年同盟会的成立是各派各地革命党人共同的意向,那么改同盟会为国民党则与宋氏个人的努力关系甚大。“会”是秘密斗争时期的产物,其称呼与现代政党政治不符,更名乃势所必然。在民初政党纷繁,朝分夕合,党员跨党现象也相当普遍。故合并他党以自固亦势所必然。经宋氏多方缀合,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达成五党合并意向,“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合并后的国民党,在宋氏看来,“民国政党,唯我独大”,“共和党虽横,其能与我争乎?”8月25日国民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通过票选产生了理事:孙中山得1130票,黄兴1079,宋教仁919,王宠惠 909,孙中山当选为理事长,委托宋氏为代理理事长。
作为国民党的实际最高领袖,宋氏在成立国民党的筹备会上就提出政党以“选举”为要务,并提议在组织上将选举独列一科,并为此制定了周密的竞选计划。“第一,派人到各省组党,成立各省党支部;第二,掌握各省、县的选举,进行一次胜利的竞选;第三,取得国会及省县议会中的压倒多数,坚持议会民主制;第四,组织强有力的、名副其实的政党责任内阁,预定以宋教仁担任内阁总理。”
大计甫定,宋教仁一面布置各地党人积极参加国会竞选,一面亲自出马,在各地发表竞选演说。在现代政治营销中,出众的演说才能是候选人赢得大选的必备条件。宋氏生来就有一副好口才,能言善辩。早在1906年在东京同盟会本部他与康宝忠等人组成“政社”,“每有辩议,独钝初(即宋教仁)能本末悉举,众咸悦泽。”后人还编有《渔夫先生雄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