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为什么不接受“一国两制”(2)
2015-08-11 01:17
导读:对于增进民众的实际利益,台湾当局的招法非常有限,在大陆采取开放政策后,已经比不过共产党了。举例而言,吴舜文苦心创立的汽车产业,要发展成与
对于增进民众的实际利益,台湾当局的招法非常有限,在大陆采取开放政策后,已经比不过共产党了。举例而言,吴舜文苦心创立的汽车产业,要发展成与世界一流企业比肩,只有去大陆才有可能,不仅有低人工费等竞争优势,甚至共产党可以免费划给土地和给予相当的市场保护,而且这些与大陆民众的利益并行不悖。国泰、新光要成为大都会那样的大公司,也只有在大陆才有新的机会。实际上,台湾地方太小市场有限,许多事业的发展和壮大都已经遭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即便就个人的发展而言,与大陆经济的紧密结合,有可能让台湾所有的精英人士,在事业生涯中平均多升三级是没有问题的。大陆市场前景广阔以及所展示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大陆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表现欠佳,而且根本改善的可能性不大,缺乏强有力的本地竞争者,机会就很容易变成现实,这一点就更加让人眼红,这也是台湾政客最心虚的地方。所以就不要奇怪,大陆在复辟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前进得越快,与台湾的制度越是趋同,台独的声浪就越高。
拓展海外市场对台商而言,竞争优势的确立只是成功的一个条件,在贸易保护主义泛滥的潮流之下,强有力的政府(刚好台湾当局不是而且也无希望变成地球村中的强势政府)、进行外交讹诈和不怕麻烦的马拉松谈判,更是商业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台湾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过去几十年来,台湾是靠他的反共堡垒地位和参与遏制中国,所以在经济上获得了美国的大力扶持和善意保护。台湾民众对美日的感受与大陆有非常大的差异,明显与这一阶段的经验有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1987年美国宣布台湾已经从受栽培的状态下毕业,此后台湾就经常上美国超级301条款的黑名单。台商的竞争力上升到让美国难以维持善意措施的地步,不过这时大陆的开放给了台商一个新的机会,截止目前在大陆对美顺差(根据美方公布的数据接近700亿美圆)中,大约一半是台商通过转移生产造成的,台湾因此实现对美顺差许多根本没有进入大陆,而是通过香港等地直接汇往台湾。大陆几乎年年为此须与美方进行以相互经济制裁相威胁的谈判,其中一半的口水是为台商而“浪费”的,大陆占着一个“大”字,所以谈判的筹码要多一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习惯成自然,时至今日,两方面的善意都成了台商的既得利益,一样都不想放弃。要维持这两者着实不容易,首先对美国而言,已毕业的台湾是无法继续获得美国的善意的,除非有新的步骤让美国重新认为值得继续维持对台湾的保护。1999年美国在侵南战争后,实行战略东移,台湾政客感到机会难得,跳出来率先“发难”,挑战中国的根本利益和一贯立场,以迎合美国的口味,在美国政府和民间获得了较为广泛的称道,应该说这一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一点在台湾工商各界和精英阶层是有相当共识的,这是台独的民意基础和台湾政客主张的代表性所在,也是台湾媒体妖魔化中共的原动力。而维持大陆政府的支持是毫不费力的,由于大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政府和民间都反对“两国论”,不拿他们当外人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需要额外考虑和着力,事实上存在着一种“两者可以得兼”的可能性。看来一个姑娘嫁两家,在东家吃饭西家住宿也有可能性,对于职业商人而言,不存在贞洁和道德方面的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商人投机(或称冒险意识)心理,因为对付美国没有投机成功的可能,所以只有反过来对大陆搞投机,如果大陆根据两国论的基础确立政策,去掉同胞认同,采取无情的经济制裁手段,恐怕台湾精英阶层也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大”,台独的民意基础反而不存在,毕竟得罪大陆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机会成本要大得多。也就是说,若大陆接受两国论,台独的民意基础反而要近于消失了,因为向大陆搞投机也一样成为不可能了,可惜大陆的大国政治原则,不容许中共去玩台湾经常设想的那种“过家家”的游戏,否则一定加倍精彩。遏止投机心理的手段最后竟然和打击铁杆台独是一样,不承诺放弃武力,投机又不是死罪,投机商不满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台独民意的反弹不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