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引起劳动价值论困惑的根源(3)
2015-11-13 01:03
导读:1,必须考虑到双方的情况是不同的,即同样一件物品,双方生产它所需的劳动时间是不相等的。因为相等的话,双方就没有交换的必要了,每个人都将直
1,必须考虑到双方的情况是不同的,即同样一件物品,双方生产它所需的劳动时间是不相等的。因为相等的话,双方就没有交换的必要了,每个人都将直接生产自己所需的物品。
2,必须站在交换当事人的立场上,分析各自的得失,而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旁观者的身份轻言谁占便宜谁吃亏。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物物直接交换中,非等价交换并非象我们想象的那样不能被某一方接受。“没有一个商品生产者肯拿自己花了10小时的产品去换人家1小时的劳动产品,除非是傻瓜。”(9)这种说法是想当然的结果。如果别人花1小时可以生产出来的产品你需要花15个小时才能生产出来,不用自己10小时的产品去交换那才是真正的傻瓜呢。
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相互交换各自产品的根本目的不是互通有无,而是为了节约劳动!因为一旦不能节约劳动,人们便不再相互交换,而是自己生产所需物品了。马克思说“商品的物质区别是交换的物质动机”(10),说明他并没有真正理解交换的本质。能否节约劳动也可以作为一个判据,用来确定交换比例的范围。在上述例子中,根据假设的劳动时间(见表1),在交换比例为一头海狸换三头鹿时,猎人退出交换,改为自己去捕杀海狸;在交换比例为一头海狸换一头鹿时,渔夫退出交换,改为自己去捕鹿。即海狸和鹿的实际交换比例可以是从1:1到1:3之间的任何比例。
表1海狸 鹿渔夫 2天 2天猎人 3天 1天
如果双方的劳动时间如表2所列,在交换比例为一头海狸换十五头鹿时,猎人退出交换,改为自己去捕杀海狸;在交换比例为五头海狸换一头鹿时,渔夫退出交换,改为自己去捕鹿。因此,只要海狸和鹿的交换比例在5:1到1:15这个范围内,双方都不会拒绝交换。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表2海狸 鹿渔夫 2天 10天猎人 15天 1天
由此可见,专业劳动和非专业劳动所需的劳动时间差距越大,交换比例的范围也越大。随着产品的生产技术越来越复杂,这种差距也变得非常大,因此,根据劳动时间确定的交换比例将落在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内,仅仅根据劳动时间已经无法确定交换比例,确定交换比例还需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因素。劳动者可以把学习和掌握技术的时间、制造工具的劳动,分摊在大量产品上。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证明交换不必是“等价”的(11,12)。交换的第二种情况是消费者购买工厂的产品。由于工厂采用专业化大批量生产方式,可以把很多基础性的东西,例如开发技术的劳动、学习技术的时间、寻找和发掘矿藏的劳动、必不可少的大型设备等等的成本分摊在大量的产品上,同样的物品,生产成本要大大低于消费者个人试图少量制作时消耗的费用。斯密使用的制造针的例子说明分工和协作也产生同样的结果。因此,如果工厂把产品的价格定得高于其平均成本(或平均“价值”),消费者不会拒绝购买,因为这要比自己生产合算得多。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劳动产品和商品完全可以不等价交换。
八
由于商品价格可以高于其价值,因此,除了剥削,资本利润也可以来自“贵卖”。
马克思反对贵卖可以产生利润的观点,认为贵卖利润会在贵买他人产品时抵销掉。我们分两种情况来讨论贵卖问题。第一种情况是资本家相互贵卖自己工厂的产品。例如,一个生产
服装的资本家向生产汽车的资本家等人贵卖服装,当他用一年的收入贵买一辆豪华汽车时,他的贵卖利润全部被抵销,银行帐号上的数字变成零。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个资本家同时得到了什么。他得到了汽车,这正是他从事服装生产、拼命赚钱的目的。如果他自己直接制造一辆汽车,花费的劳动时间将远远不止一年。由于他不再生产服装,没有产品可以和别人交换,所以他必须自己生产钢材、橡胶和玻璃等材料,以及发动机、离合器和变速器等部件。他还必须饲养一头牛,并掌握屠宰和制革的技术,以便得到座椅上用的皮革。当然,他还得抽空种一些粮食、蔬菜和棉花等等,以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活。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用较少的劳动得到自己需要的物品,资本家也不例外。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分工和交换:每个人都致力于生产一种产品,并尽量降低它的生产成本,然后和别人交换产品,其最终结果等效于每个人只要花费专业生产者那么少的劳动就能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利润实际上是一种暂时的、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的中间产物,它的大小衡量着各个生产者生产效率的高低,并起着奖勤罚懒的作用。马克思的错误在于,他没有注意到交换双方生产同样物品的成本是不同的,没有理解贵卖中的“贵”,指的是价格高于生产者的成本,而不是高于购买者自己生产可能消耗的代价。贵卖不是简单地提高价格,而是和效率较高的专业化生产结合在一起。马克思把贵卖贵买理解成纯粹在流通领域里进行的过程,并把对重商主义的批判移植到这里来,是错误的。现在我们还可以理解西尼耶的“忍欲”和马歇尔的“等待”,以及“风险”的含义。上述资本家如果今年不购买豪华汽车,而是把钱再次投入生产,明年可能可以多买一辆摩托车。当然,他也可能亏本,剩下的钱连一辆自行车也买不起。马克思既否认资本家在“忍欲”,又质问资本家相互贵卖的话为什么贵卖利润没有全部抵销,是没有道理的。贵卖的第二种情况是资本家把产品贵卖给工人。工人对产品没有所有权,不能获得贵卖利润。但是因为贵卖的价格仍然大大低于工人自己在家里少量生产这些物品的成本,因此工人用自己的工资贵买商品,也可以节约大量劳动。在这种情况中,工人的一部分工资成为资本家的利润,这是不是一种剥削呢?我认为不是,因为整个过程对工人是有利的,他们以较少的劳动得到了自己所需的物品。我使用“较少”这个字眼是出于稳妥和历史一贯性。如果考虑到现代工业的绝大多数产品个人已经无法生产,工人作为消费者得到的好处是非常非常大的。如果资本家没有利润,整个过程将停止运转,工人将不得不以最低的效率自行生产基本生活资料,并放弃绝大部分物质享受(例如空调)和文化享受(例如
电影),吃亏的是工人。(下面我还将详细分析工人工资的性质。)我们可以看到,工人和资本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依赖,相互有利于对方。资本家向工人出售产品时得到了利润,工人以较少的劳动得到了所需的物品。总之,贵卖利润是消费者给生产者的报酬,因为生产者使消费者可以用较少的劳动得到丰富的使用价值(或“效用”)。利润的存在驱使生产者更努力地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并降低成本。生产者降低成本,就意味着节约消费者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