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理解遇罗克(2)

2015-11-25 01:00
导读:伴随着日益高涨的政治热情,人们基于既往的习惯无一例外的批判旧社会留续的剥削阶级成员。这种批判往往会累及被批者子女,常此以往一种凭父辈甚至


伴随着日益高涨的政治热情,人们基于既往的习惯无一例外的批判旧社会留续的剥削阶级成员。这种批判往往会累及被批者子女,常此以往一种凭父辈甚至祖父辈的阶级成分就简捷地决定个人生活命运的社会机制得以滋生。新的机制表面上迎合了毛泽东强化阶级斗争的需要,也尽可能的"照顾"到各级官僚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是各方协调的产物。官方没有在正式场合公开身份制度的细节,甚至可能还没有一套统一的实施细则,家庭出身的歧视还是迅速的蔓延开来。在基层,"黑七类"出身的青年学生在上学、就业、入党、参军特别是高考录取等方面都受到或多或少的歧视。类似的情况一直维持到1966年文革的爆发,非但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反倒愈演愈烈,终于与文革狂热相结合有了登峰造极的血统论。关于六十年代中国家庭出身问题的涉及面,遇罗克有如下分析:"如果说地富反坏右分子占全国人口的5%,那么他们的子女及其近亲就要比这个数字多好几倍(还不算资本家、历史不清白分子、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更没有算上职员、富裕中农、中农阶级的子女)。""这一大批出身不好的青年一般不能参军,不能做机要工作。因此,具体到个别单位,他们(非红五类)就占了绝对优势。"①大多"黑七类"子女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得过且过,矛盾一时无法化解而在人们的内心里积聚,如遇合适的土壤就随时可能从内部爆发。少有人如遇罗克般洞若观火,奋起于逆境。

二、 信仰与思考

遇罗克,1942年生。家庭出身为资本家,在那个年代也便难免成为家庭出身歧视政策的受害者。其人天资聪慧,勤奋博学,两次参加高考,均成绩优异,唯因出身问题而被"择优录取"的高考招生政策所淘汰。以1960年第一次高考为例,当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全国仅有20万人,而大学招生人数却高达23万人。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被录取,岂非早已内定为"另册"而无法翻身的缘故?高考落榜之后,择业的道路同样颠沛流离,先是与不幸的同伴们一道下乡劳动,随后又多次变换工种。在文革之始,他已是工厂的学徒工了。遇罗克的曲折经历不过是千千万万同一时代"非无产阶级"子女共同面对的残酷现实。颇值得玩味的却是,这一代人的生活究竟是当他们尚在娘胎就命中注定,抑或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必须支付的代价?区别于多数人的消沉,遇罗克不甘现状、自学成材,以一位民间思想家的形象昭示于世,充当了时代的"另类"。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遇罗克本来就有良好的文学功底,报考理工科大学未果后在乡下坚持自学,此时阅读兴趣全面转向文史哲领域。据他的一位朋友回忆:"(遇罗克)夜复一夜地读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笔记》、《反杜林论》、《世界哲学原著选读》丛书等大量马列经典和哲学书籍,还写出了发表在《北京晚报》、《大众电影》上的小说、评论和许多未发表的诗词、散文。这是他还不过二十岁。"②

遇罗克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觉信仰者。关于这点,今天往往为不少思想史的研究者所忽略,所遗忘。笔者深深地质疑那种出于种种目的片面将遇罗克树为文革对立面而忽略其思想本质的研究方法。在僵化的视野里,遇罗克至多只是一个感怀人心的符号,如果不是任人摆布的工具的话。它失去了最重要的一个人的活的灵魂。且不论其夜以继日研读过的众多马列主义著作,翻阅他发表于文革初期向血统论宣战的《出身论》系列文章就显露无疑。遇罗克运用阶级分析法反击血统论者:"我们必须用阶级论代替血统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干革命。""如果我们掌握了起码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应该由此证明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封建的东西还有广大的市场,还顽固地盘踞在一些人们的头脑之中。"③遇罗克对黑格尔哲学抱着异乎寻常的热情。甚至在监狱里朋友间的辩论中,有人贬低形式逻辑,他生气地反驳:"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但是正确的,而且是神圣的,无与伦比的。"④唯物辨证法的光辉闪烁在他的每一篇战斗檄文中,化为尖锐无比的精神武器,刺向流行一时的伪马克思主义构筑的理论体系。
上一篇:从大局高度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思想(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