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理解遇罗克(3)

2015-11-25 01:00
导读:六十年代的人们照例地生活在信息相对闭塞的社会里,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做出自己对社会的判断。成熟的信仰、丰富的学识,加上特定的个人阅历,一个


六十年代的人们照例地生活在信息相对闭塞的社会里,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做出自己对社会的判断。成熟的信仰、丰富的学识,加上特定的个人阅历,一个人就可能迸发出超越历史环境制约的思想力。遇罗克凭借着他惊人的政治洞察力为当今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先知先觉"的样本。早在1965年12月,姚文元的那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粉末登场,国人尚处混沌不解其中味的时候,遇罗克就即刻写出多篇商酌文章,发表在《文汇报》的《和机械唯物论进行斗争的时候到了》一文旗帜鲜明地反驳姚的文化法西斯主义。其实遇罗克更具想象力的政治预测集中在他保存下来的1966年日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遇罗克的超前思考是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的,事实上他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截止1970年3月5日被处以极刑,短短的二十八年岁月,遇罗克只留下了篇篇印上血迹的文字。是的,遇罗克没有选择,他已无法退却。权且让我引用他在狱中最后的日子里的自我总结:"他们在理论上是非常混乱的,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要使人民有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才能战胜他们。而这唯一的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⑤

三、 先行者的抗争

几经政治的反复,毛泽东决定破釜沉舟,彻底抛开党政系统,从权力最高层亲自的发动底层民众造反,这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开端。关于毛泽东发动文革的真实目的历来就有争论,按毛自己的话文革就是"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露我们的黑暗面。"不管文革的动机与后果之间是有多么巨大的距离,文革又是带给社会主义中国多么惨痛的损失,文革本身表现为由共产党最高领袖绕过党的组织发动,以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为名,试图摧毁自己亲手创建的社会主义官僚体制的一次尝试。在这一意义上,文革确实是"史无前例"的。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文革的目标并非总是那么清晰的,尽管毛泽东极力想把火往"当权派"头上烧去,文革一开始还是继承了以往运动的惯性而专注于对"牛鬼蛇神"的批斗。在火热的社会氛围下,青年人群中潜伏已久的矛盾迅速激化。趾高气昂的血统论红卫兵借机大搞"红色恐怖",犯下了令人发指的严重罪行。1980年12月10日的《北京日报》报道单在1966年8、9月的"红八月"间的不完全统计,北京被打致死的人就多达1776人。此时文革的指挥者逐渐觉察到了血统论与批判"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之间有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在1966年10月考虑开展对血统论观点的批判,冀希望更多的青年人加入造反的行列。

毛泽东的策略的确发生了效果,不仅大多持中间观点的人迅速转变了原本袖手旁观的态度,就连在文革初颇受打压的"黑七类"子女也感恩戴德,纷纷下定决心"捍卫"毛泽东的"革命路线"。此时的遇罗克却是一个异数,他深知几个月来不寻常事件背后支配的权力关系。血统论经受住官方"批判"的考验,依旧有着广泛的市场,只不过暂时有所收敛罢了。遇罗克没有赶造反派的时髦,而是及时的抓住难得的政治空隙孤独的向人世间的不平等宣战。

从1966年10月之后的一个时期,各类造反派组织风起云涌。当时群众斗争主要依靠"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所谓"四大"武器,为了完成文革的预定目标,文革指挥者只得暂时容忍群众言论与行动的放开。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人们用文革语言惯例装饰的背后真实地表达了各自的利益关系。《中学文革报》自1967年1月创刊,至4月的封杀,共出版六期。遇罗克每期都发表了文章,可以说是其思想的主打阵地。遇罗克以"北京家庭出身研究小组"的名义在创刊号发表了至今最为著名的《出身论》,全文表达了对为祸人间的血统论的控诉和对社会平等的追求。"在表现面前,所有青年都是平等的。出身不好的青年不需要人家的恩赐的团结,不能够只做人家的外围。""任何通过个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利,我们一概不承认。"遇罗克喊出了整一代人的不敢说甚至压根就没想到要说的话。《出身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其中既有强烈的共鸣也不乏恶意的敌视。很快他又迫不及待地推出系列文章淋漓尽致地驳斥行行色色的血统论与"伪阶级论"者。他知道允许他自由表达的时间并不会长。
上一篇:从大局高度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思想(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