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中的全球化、现代性和民族国家(9)
2015-11-26 01:09
导读:前面提到,在罗伯逊和吉登斯的全球化思考中,民族国家都是一个关键的要素。在现有的全球秩序中,国家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具体,
前面提到,在罗伯逊和吉登斯的全球化思考中,民族国家都是一个关键的要素。在现有的全球秩序中,国家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具体,任何普遍的公共政治或社会价值与实践(如民主、自由、公民权利或人权)都必须在现有的国家疆域范围内方能得到落实。在经济领域中,国家同样必须介入资本与劳工之间的关系,介入市场运作机制下的社会正义和经济公正问题,介入对社会弱者群体的保护等等。在这些领域中,国家角色的退却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日渐加深都市农村的两极分化。在中国,那些以权力开道的所谓市场经济绑架了国家,宣扬以市场取代社会公正,以商业消费者取代公民。而这些弊病也都必须在国家的范围内通过公共政策的设计、监督和管理才能得到解决。面对中国不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让中国与全球化经济脱钩,而是要在国内加强以维护社会公正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立和完善受社会公众监督的、体现大多数人利益的国家制度。
国家在具体问题上的管理、调整和改革政策应当成为我们讨论中国与全球关系的一个新的关注点。全球化各领域中的规范、秩序、原则和制度,与其说凌驾于民族国家,不如说来自于民族国家,其中一部分是在某些国家先得以实施的,另一些则由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区域性或全球性组织共同订立。尽管许多这样的国际组织具有自主性,但参与这些组织的国家仍对它们有相当的影响力。即使是那些所谓"自我调制"的市场型组织,它们对特定国家的影响也必须得到那个国家政府的许可或者支持。因此,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并不只是消解,而且更是相辅相成。若无国家政策的支持,大多数国际关系便难以发展,国际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得不到实施。可是,民族国家并不是全球化的唯一参与者。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市场等等都对全球制度和规则的建设有所贡献,超国界形成的妇女、环保、人权等全球联系,正在成为国际道德政治的推动和监督力量。这就要求民族国家内部的各种公民社会团体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国家政权和公民社会在一个国家如何加入全球化以及为何加入全球化的问题上,并不总是持相同的立场。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也就成为保障公民社会在全球化问题上积极、有效参与的根本条件。从根本上说,全球化只是一种当今人们生存的社会空间,它本身无所谓好坏,人们要想对它的发展趋势有所影响,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世界公民,首先必须成为自己国家中的自由公民。全球化若能在中国增强这种公民意识和参与意愿,其意义必定不在它使中国经济迅速融入世界体系之下。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论文出处(作者):
文化民族主义论纲
从自由民族主义到宪法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