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学理探源——对中国社会性质(6)
2016-01-26 01:02
导读:其三,"论战"期间在"新思潮派"中起重要作用的王学文,在:"论战"中从学术理论的高度论证中国社会性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是出于"根据党的指示"(
其三,"论战"期间在"新思潮派"中起重要作用的王学文,在:"论战"中从学术理论的高度论证中国社会性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是出于"根据党的指示"(注:王义为:《王学文传略》,晋阳学刊编辑部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3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6页。)进行的。王学文1927年春由上海到延安后,相继任中央党校教员、马列学院副院长兼教务主任,继续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都到马列学院作过报告。在该院任教的吴亮平也直接参与过"论战"。1930年他在《新思潮》第5期上发表《中国土地问题》,文中论证的结论是:"现在中国农村租佃制度下的剥削关系,是封建式的剥削关系。"并且在注文中进一步辩证地指出:"我们并不否认中国农村中也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剥削。不过这种剥削的范围和封建剥削比较起来,真是微乎其微。"(注:高军编:《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上),第245页。)王学文、吴亮平等中共党内理论家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学术研究,是延安时期理论界有关这方面的基础性研究。
其四,史学家吕振羽的研究工作,同样受到毛泽东的关注。吕振羽关于"西周封建论"、中国社会形态发展规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问题等观点,都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吻合之处。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尤其受到毛泽东的重视。该著的学术批判性主要是针对"新生命派"和"托派"的历史观,尤其是对陶希圣同名著作《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批判。毛泽东曾询问过这部著作的撰写情况(注:朱振惠:《论吕振羽史学》,《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第160页。),可见毛泽东对吕振羽的学术活动始终是关注的。
总之,上述有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思想论战与学理争论双重并行,以及参与论战的一些主要的进步学者纷纷奔赴延安,他们将"论战"的积极成果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共产党人,成为毛泽东建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理源泉之一。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选用干部的新路子
中国古代政府的抓放式政策调节机制与实证分析*